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朱友舟 何康太草篆与刻铜

来源/作者:网络 |



朱 友 舟

朱 友 舟   1973年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学博士,中国书协会员,书法系副主任,2014-2016年加州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艺术鉴藏》、《艺术中国》等期刊特约编辑。曾主持并完成省级课题《毛笔、笔工及书法创作》,并参与文化部课题《中国书法创作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2012年《鸡距笔考》获全国第九届书学研讨会二等奖。
  2014年《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
  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出版的论著:
  《姜夔<续书谱>研究》,江苏美术出版社;
  《南京艺术学院硬笔书法考级教程》(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工具、材料与书风》,东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荣宝斋出版社。
  - - 展 讯 - -
  务本
  ——朱友舟、何康太草篆与刻铜、拓片作品展
  开幕时间: 11月19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 11月19日—12月6日
  展览地点: 清凉画馆(南京鼓楼区虎踞关清凉山公园内)
  主办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南京印社
  承办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清凉画馆
  支 持:聚贤堂、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市场实验中心、南京市清凉山公园管理处,步步惊心、 芮新丰
  朱友舟教授是我的同门师兄,我们是在2009年结识的,当时我准备考徐利明老师的研究生,到现在一晃七年了。他这次展现给我们的作品 ,完全在意料之外 ,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谈一谈作为一个师弟来说的感受吧 。不过,这个感受说来有点话长。

朱友舟 138cm-18cm-2 2017年 文气曲于流水 天怀和若春风

朱友舟 138cm-18cm-2 2017年 文气曲于流水 天怀和若春风   2009年,刚结识友舟兄,便看到了他在中国书法家论坛上的网络展,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以米芾为根基,和颜真卿等唐宋书家相结合的小行草,夹带着章草笔意。说实话,面多国内普遍精到的创作潮流,友舟兄的这一路偏粗放型的写意作品,在当时很难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我记得零九年左右主要盛行的还是二王这一路,风靡全国,虽然孙过庭已经慢慢开始降温了,同时对怀素、张旭这一路已经渐趋火热。

朱友舟 太古多异事,西方一如来。67cm-17cm-2 2017年

朱友舟 太古多异事,西方一如来。67cm-17cm-2 2017年   2010年我到南艺读徐利明老师的硕士后,和友舟兄几次长谈至深夜,他也陆陆续续给我看了他2006年硕士毕业南艺留校后的作品。我觉得,他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因为有压力——当时的他,是徐老师的在读博士研究生,又是南艺的专业书法老师。他把想自己学的一些东西,赶紧要“抓”出来 。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的这种紧迫感——传统一路,他已经在徐老师那里梳理了一遍,所以他当时极力要想从当代的书法创作中吸收营养,尤其是对孙过庭《书谱 》和二王体系,还有王铎为代表的一些明清大草,我们常常喝一点老酒然后彻夜长谈。不过,当时我就觉得,友舟兄还是会走一条学术性的、偏传统性的、和南艺的宏约深美 、江苏的深厚传统紧密结合的道路。

朱友舟 贤者虚怀若谷,仁者习静如山。180cm-33cm-2 2017年

朱友舟 贤者虚怀若谷,仁者习静如山。180cm-33cm-2 2017年   友舟兄2013年年底在南艺的个展,展现了他的突破——当时的背景是他博士毕业刚满一年。他那一次给我强烈的印象,是在对于大字篆隶笔法和行草的结合,横空出世。因为,展览前一个月他带我去看他创作,一个在长江边上的工作室里,在地上,几百张里面挑出来的作品。后来在展厅现场,面对巨幅大字,所有的记者和业内朋友,都要仰望。同时,在另外半壁江山里面都是他一些精道的小字 、小行草,所以他当时在巨幅大字、精工小字两头上,都去探索。如果说前几年研究生毕业他做到的是:五体与篆刻全能,那么博士毕业后他实现了徐利明老师所说的:巨幅与小品皆工,这和时风有一些不同,但我认为他这样的转型是对的。后来,大家知道,友舟兄远赴美国做访问学者。

朱友舟 69cm-31cm 2017年

朱友舟 69cm-31cm 2017年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去年,友舟兄归国,也听说他要办展,所以我一直在猜测友舟兄会拿怎样的作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肯定不会重复几年前的状态,也不会简单地延续大字一路。因为在美国这几年,他肯定走遍了美国各大博物馆,看到了更多中国古代的作品,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谓眼界大开。当然,到作品里面能不能呈现出来呢?可以说,我们内心都在期待。



  没想到,这一次展现出来的“不破不立——草篆荆楚风”,是一种完全转换思维的蜕变。从《书法报》关于他的访谈里,我们也能看到他独立的学术思考。仔细拜读作品,包括访谈文章,我觉得这一次的蜕变,跟以前的突破有所不同。以前,是在传统与现代 ,学院派与展览书风,或者说是碑和帖,两极里面所探讨的。这种站队式的道路,很多人是走不出来的。但是这次,朱老师跳出这个站队式的范围,我认为他达到了更广义的、更深刻的思辨性。面对浩瀚传统,我们如何在坚守中发展?在新的文化生态中,书法要往哪里去?放在这样一个视角,我认为他是突破了自己作为一个书法家,作为一个南艺教授,作为一个书法博士的定位,他把作为他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范畴的广角镜内 ,因为肩负的学术使命不同,也就势必会导致他这次的作品是一个较新的面貌。









  从2009年到现在的七年之内,我觉得朱教授可谓是不露声色,但一旦露声色那就是步步惊心,他的步法和手上的节奏,完全是自己的,呈现出来的时期又是和客观吻合的。我和友舟兄都是从农村里出来的,其实我们对于传统的认识是有很多共同点的。私底下,友舟兄多次提到——四十岁以后还是要不断突破,还要展现足够的胸怀。在这点上,友舟兄是是我的榜样。
  (文稿由李昕煜采访整理)



  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耕乐堂艺术厅)
浏览次数:145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