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书之妙道 吴勇做客南京广播FM106.9《对话》节目
来源/作者:网络 |
书法
访谈
2017 年 第 3 期
嘉宾简介
吴勇 字可嘉 别署逸斋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市玄武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南京林业大学书法协会名誉会长、指导教师,南京林业大学教职工书法协会会长。
1996年以来执教大学书法。
出版专著有:
《中华传统老作坊·走近造纸坊》(吴勇、程金兰著,江苏少儿出版社2003)
《中国书法通论》(徐利明、黄正明、常汉平、吴勇等6人,普通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书法鉴赏》(主编黄正明,副主编常汉平、吴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014苏少版《书法练习指导》编写团队核心成员、分册主编。
《书法鉴赏》(主编黄正明,副主编常汉平、吴勇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千古名联》美工钢笔书法字帖(王惠松、吴勇合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2)等,参与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硬笔书法》等教材编写。
各类期刊发表书法类文章40余篇。
《书之妙道——对话书法》吴勇老师做客南京新闻广播FM106.9《对话》节目
对话全文
吕冰:2017年8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12分,欢迎大家关注今天的对话节目,我是节目主持人吕冰。今天的天气比昨天要明显阴凉许多,昨天的温度35℃,让人非常难耐,但今天却让人感到非常凉爽。今天节目的选题与天气也相呼应,用流行话说是一股清流。我们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今天特别邀请到的是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吴勇。吴主席您好,欢迎。
吴勇:主持人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与书法相关的话题。
吕冰:好的,欢迎吴主席的到来。我刚才说了,我们今天的选题像是一股清流,今天我们聊的是书法。其实聊到书法的时候,我就感觉这个范围太宽了。中国的书法传统也是源远流长,所以我们从哪个点来切入呢?想来想去,我的第一个问题,其实也够大的。请吴主席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还有中国书法的艺术魅力究竟在哪里?
吴勇:这个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之前中央电视台曾经做过一套专题系列片《中国书法五千年》。简单来说,中国书法的发展、传承是和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相生相伴、同步进行的。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有非常非常多的闪光点。我们简单来说。
吕冰:好的。
吴勇:早在1万年前,大体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刻画的符号。汉字出现的雏形实际是和刻画的符号相关的,是经过抽象、凝练的符号型刻画。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形态,应该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发生过很多的故事,而且很多故事与我们南京也有关。
吕冰:与南京还有关系?
吴勇:对。大体上来说,与甲骨发现相关的第一个人是王懿荣。一般的说法是,他生病了,在抓来的药里,他发现有一味叫龙骨的药材,上面有被刻画的符号。他是文字学家,感觉到这应该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而这种字和平时见到的小篆不一样,于是他就追本溯源。后来发现这东西在河南安阳出土很多,就联想到这可能是殷商时期的东西。当然,具体把时间确定为殷商时期还有后面的很多专家做了很多工作。之后,在王懿荣家做家庭教师的刘鹗,就是写《老残游记》的作者,受王懿荣影响,他不仅搜集甲骨,还进行甲骨的研究、著录,写了一本书叫《铁云藏龟》是著录甲骨的第一本书。龟,就是承载甲骨文字的龟甲、兽骨。在此之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一大批专家对甲骨都有深入研究。金陵大学前身汇文书院的创办人加拿大人福开森也收集甲骨,现存南京大学,其中有刘鹗的收藏。顺便提一下,30年代有一次规模非常大的针对安阳出土甲骨土方的甲骨室内发掘,就在南京的鸡鸣寺(今天的省科技厅附近)。当时的中央研究院的史语所集中了一批当时考古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这次室内甲骨文发掘在整个甲骨文研究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甲骨文之后,或者与甲骨文同步的、铭刻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称之为金文。狭义上的金文,指的是殷商到两周时期,称为大篆的金文。非常典型的如《毛公鼎》、《散氏盘》等等,学书之人都会用到。再往后,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为什么要书同文呢?因为春秋战国的时候,文字非常丰富多彩。比如一个“马”字就可能有三四百种写法。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局部)
《毛公鼎》拓片
曹魏?钟繇《宣示表》 吕冰:三四百种写法?
吴勇:对!就像我们的方言一样,每到一个地方语言不同,文字也是如此。有秦系文字、楚系文字等各大系列,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就做了一项非常伟大的工作——“书同文”,统一了文字。在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简化,并且以《泰山刻石》这类文字的形式昭示天下,这种文字我们称之为“小篆”。在小篆时代,大家实际日常书写的文字并不是小篆,而是写在竹木简牍上的秦隶。这种文字已经带有浓厚的隶书味道了,也就是说隶书的出现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早得多,它并不是在小篆的基础之上演变出来的,而是在大篆时期由于书写便捷的需要、由于美化的需要而出现的。隶书的真正繁荣是在汉代。说到隶书还要提到一种书体,草书。草书的出现是在隶书时期,也即是说隶书的草写即是草书。汉代的草书称之为“章草”,带有浓厚的隶意,有些波磔的东西。楷书是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期间逐步成熟起来的。非常典型的例子,比如在南京和长沙出土一批吴简,这批吴简的字看上去既像隶书、又像楷书,隶书的燕尾被简省掉了,变成顿笔,结体还有隶书的痕迹,已经是早期的楷书了。当时有位书法家叫钟繇。
吕冰:是历史人物吧?
吴勇:是历史人物。
吕冰:好像前一段时间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有这个人。
吴勇:没错,这个人应该说是曹操手下非常重要的谋士,但是他又是书法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我们经常说的“钟王”,就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传世的小楷作品是我们学习楷书的最经典的范本之一。一般认为他的《宣示表》是王羲之所临摹,所以王羲之的书风承传和他有很密切的关系。传世的钟繇楷书是不是靠谱呢?毕竟都是刻本,是以拓片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并没有真迹传世。以现在发现的长沙、南京出土同时期的吴简、马鞍山还有同时期吴国大将朱然墓出土的名刺,他们的文字形态与之对比书风是符合的,由隶而楷,我们可以看到书法演变很自然的发展脉络。东晋时期的中心地带也是在南京,我们说“旧时王谢堂前燕”。“王谢”是什么人?王与马共天下,王导辅佐司马氏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所以王氏家族的地位在当时而言是非常显赫的,而王导擅书,草书写得非常好,王导是王羲之的叔父。所谓“王家书法谢家诗”,谢安本人也有非常精美的手札传世。所以东晋时期是书法的大繁荣时期。简单来说,东晋时期楷书、行书、草书取代了篆书、隶书的地位,并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并对将来的书法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称“二王”,即王羲之、王献之,为帖学书风的开创者。王羲之写《兰亭序》到现在已经1600多年了,他开创的以这种书风为代表的帖学体系至今盛行不衰,有强劲的生命力,所以王羲之在历史上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性书体是楷书、行书和草书,如《十七帖》就是他的草书作品丛帖。他的草书和汉代的草书相比,减少一些波磔和隶意的同时而变得更为流便,书法上称之为“今草”。“今草”在东晋定型后,可以说书体到了东晋时期就已经完全齐备了。我们一般所说的篆、隶、草、楷、行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全面了,在此之后就是风格的演变和发展。简单来说,晋人尚韵,崇尚韵致,尚韵书风。唐人尚法,唐人把草书、楷书的法度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法是有法的,它是在法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挥洒。唐代出现了一位书法家,颜真卿,简单来说,颜真卿将书法化秀为雄。颜体大楷、行草在唐代都是最强劲的时代烙印。宋人尚意,宋代尚意书风以苏黄米蔡四家的行书为代表。元代赵孟頫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回归到晋唐的规则和法度之中,回归到经典和传统。到了明代,书法发展和演变,一条线是明初期到明代中叶,继承赵孟頫的所传承的继承晋唐的复古主义书风体系。比如明初“三宋二沈”的宋克等人,比如说最近正在上海展览的明代中叶吴门书家的手札表达出来的主流书风,其中的唐寅、文征明、王宠,他们的书风主体还是传承的晋唐传统书风。还有另外一条线。今天南京博物院推出了一场展览,叫“青藤白阳”,徐青藤(徐渭)、陈白阳(陈淳)加上晚明的王铎、黄道周、张瑞图等,这些书家动辄用八尺、丈二巨大尺幅的立轴书写行草大字,酣畅淋漓,这一条线我们称之为“表现主义”书风。“表现主义书风”在某种程度来说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种延续。通俗而言,一种更见功力,即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书风;另一根线更讲性情,即表现主义书风。清代从大体上来讲,从康熙到乾隆,皇帝家族特别喜欢赵孟頫、董其昌,以帖学为主。但是有一样东西部不可忽视,清代对于金石学、文字学的学术研究空前重视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体现在对于篆书、隶书的回归。篆书、隶书从先秦到秦汉之后被楷行草取代,一直到明末清初,篆书、隶书又被重新关注。清初有位很著名的代表书家郑簠,他是南京人,他就是以隶书作为他的代表性书体进行创作。清代中期还有邓石如、伊秉绶,这都是隶书大家。清代后期,书坛开始关注北碑笔法,所谓北碑,狭义上出自魏晋南北朝的北朝碑版,后来含义拓展到先秦、秦汉的金石文字。所以清代后期碑学占据主流地位,以篆书、隶书、北碑体书风为主流的一种书风。到了民国,碑和帖两种书风百花齐放、发展融合,形成了今天多姿多彩的书坛格局。
东晋?王羲之《远宦帖》
北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元?赵孟頫《致中峰和尚手札》
明?王宠《自书五意歌》
请?伊秉绶《隶书扇面》 吕冰:所以吴主席,我说第一个问题就太大了。这才上半段,我们都快超时了,一直说到到了民国才将一个大致脉络梳理出来。
吕冰:广告之后,欢迎回来。上半段我只问了吴主席一个问题,就已经占了全部时间,我们的时间非常紧张啊。下面,我们将聊聊关于书法教育方面的话题。其实在做这个提纲之前,我也做了一些功课,书法的解释: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空间特征的、抽象艺术符号,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您看,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这样一个汉字里头包括的信息如此之大,吴主席,能不能给我们解读一下,因为我对这方面的内容真的是不特别了解。好吗,吴主席?
吴勇:好的,我先从书法是什么开始说起。
吕冰:好的。
吴勇:简单来说,书法可以概括为三大要素。第一要素,表现对象,汉字;第二,表现工具,以毛笔或者以书写工具为中心的基本材料;第三,表现形式,它是艺术。简而言之,中国书法与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息息相关,与操作和使用的工具息息相关。操作、使用书写工具的方法和技巧,传统书学称之为用笔或者笔法。赵孟頫曾经讲过一句话,“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也就是说用笔在整个书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对于刚才所谓“四维空间”的说法,我想可以这样解读。首先,书法是时间的艺术。怀素《自叙帖》中有这么一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写的是草书,草书是时间的艺术,即从第一笔的起笔到最后一笔的收笔它是有笔顺关系、先后次序的,这个关系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以回过头涂抹的。这一点和绘画不同;同时,书法展示的是空间的艺术,要求用笔是完美的。我们说用笔如“万岁枯藤”、如“行云流水”,如“锥画沙”、如“屋漏痕”,这些比喻讲得都是用笔或者笔法;同时强调笔画的组合、字与字之间组合的完美。所以我们说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如同一个建筑大师,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下体现的是结构之美、造型之美、全局之美。所以书法中还有一句话“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还有“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容针”。这里面充满了矛盾也充满了和谐对立统一的美,体现的是中华传统哲学的思辨之美。另外,书法是人的艺术,是人性的外化,强调的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书者,抒情也,法者,度也,书法是有法的,是在遵循法度基础之上的一种自由挥洒,是在宣纸上笔歌墨舞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是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自然而又不露雕琢痕迹,它对书写者综合素养的要求之多。传统的要求一般有这样一种说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罗子史、胸有万物方可妙笔生花,如果胸无点墨,俗笔满纸,当然就会贻笑大方。所以书法是东方艺术的瑰宝,是最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代表。
唐?怀素和尚《自叙帖》 吕冰:最经典的代表,那么我们刚才也请吴主席介绍了,大概能够了解书法、书体有哪几种。但是有一个问题,若说练字,包括我在内,也想练字,但之前一直没受过系统训练。这个时候好像有一种选择困难症,到底从哪种书体开始呢?这个问题好像很困惑。
吴勇:其实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刚才在结合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之中,我们简要介绍了书体与书法演变的关联。大体来说,各个书体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不同书体之间,有另外一种书体的基础,对于学另外一种书体应该是有好处的。但是,又不能简单理解成我用另外一种书体的写法来取代现有书体。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一个孩子楷书基础非常好,现在让他写隶书或者写行书,他会不自觉地用楷书的笔法去写隶书的笔画,或者用楷书的笔法写行书。这种简单的取代实际是对书体之间关联的一种错误理解。换句话说,每种书体都是自成体系的。草书有草法,学草书就像我们背单词一样要一个个去背去记的,它的各种规律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书体。那么,书体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呢?比如说,在隶书的笔法中,中锋的用笔,线条的锤炼,很多的基础是和篆书的笔法相关的。若有很好的隶书基础,对于写楷书是有用的,取其气象的博大。还有一点,比如说写行书,如果有楷书基础、草书笔法,用笔写行书,学起行书来也会快。简单说,有一本重要的王羲之集字帖,集王右军书《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学习行书的最经典作品。在这三千余字里面可以看到,既有偏于楷书的行楷字,也有偏于草书的行草字,甚至有些字就是草书。作为孩子,一入门就写集字《圣教序》的时候,如果只有楷书基础,那么他就会困惑,有些草法不会理解。所以,可以这么理解,从宏观、长远来说,书体之间是有关联的,各个书体都应该有涉猎。
吕冰:就是说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就写这一种或者那一种。
吴勇:还有一种说法。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其美,各美其美。最近我参加一些评选,比如说篆书,我就看到有一些孩子的篆书写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其他各个书体,从现代的孩子到成人的书法功课来说,都有所涉及,所以各个书体都是美的。理论上来说,只要掌握一种书体的规律,来正确地运用它书写,都是可以的。
吕冰:好的,但是书法学习,应该是有些讲究的吧,比如年龄、需要什么条件?
吴勇:其实是这样的。应该说,从理论上来说从各个书体入门都是可以的,但是按照常规来说呢,第一,由于楷书是我们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正体文字,具有广泛的实用性。第二,楷书的笔法非常完备,法度要求也很严格,所以一般来说,以楷书作为入门的书体是比较合适的。当然也不排除用隶书或者篆书作为入门的书体。都是可以的。
吕冰:都是可以的。好的,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刚刚聊到了书法的学习和培训。但是有个现实情况,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手机时代,大家平时很少有机会提笔写字。因此提笔忘字这种事非常多,这对书法的传承而言,我也是有一定担忧的。这会不会有影响,另外,我们该怎么样借助现在这样一个时代特征来推广书法呢?
吴勇: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纲要》,《纲要》要求全国的中小学要普遍开设书法课,普及书法教育。这让我联想到60年代郭沫若先生应邀为《人民教育》杂志作的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从具体的书写教育到人的习惯、品格的养成,这段题词说得非常到位。写好字对于养成良好习惯来说是有好处的,如果说不好好写字,就会带来很多很多毛病。我前天参加了我们电台的一个活动,在评选的现场,我看到一些孩子写字很有感触。其中有个二年级的孩子写一件四十多个字的楷书作品,从第一个字写到最后一个,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凝神静气,非常完整,非常有定力。由此我想到,书法教育对于人的综合修养提高作用体现在哪里?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它让人心安,让人心平气和,能够耐心细致地把一件事情做好。我们现在强调工匠精神,其实与书法不谋而合。其实书法的意义不止如此,《纲要》里面还提及,除了技法方面的训练,还有审美素质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孩子们去练字,还要让他知道何为好字,何为不好的字,要有审美的眼光,知道字帖上的字比自己的好,好在什么地方,怎么去调整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还有,通过书法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然后深深热爱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在南京图书馆、在中山东路新华书店、在南京一些中小学,我经常会应邀去做这样一个主题的讲座:“身边的书法”,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一块土地上,我们在同一方天空下曾经出现过王谢家族,出现过王羲之,出现过颜真卿、王安石、苏东坡等这样一批大师,在历史上名垂青史的、留下了法书巨迹的一批书法大师,他们就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这样一片土地、不热爱我们的国家、甚至不热爱我们的文化而去好好传承它呢?
吕冰:说到书法的学习,在南京这片土地上,这片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地上来推行书法的学习。但是我心中也有一个疑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书法呢?这倒真是一个问题。比如你给他一个Pad,给他一只毛笔和一张纸的话,那孩子可能会选择Pad。所以,这个事实怎么解决?
吴勇:是这样的。在现代传媒发达的时代,书写会变得更加可贵,更加兴趣盎然,我们会更加强调它的艺术属性;还有,你刚刚提到的Pad,或者说微信,在现代书法作品展示或者传播更大程度上依赖现代传媒,现代传媒对于书法事业的推动是巨大的。我认为这个影响是正面的。我举个例子,我们南京市青年书协去年下半年曾经在《书法报》社举办展览,《书法报》曾经是纸媒,但是现在同时也在做展览和视觉传播,《书法报》以视频方式拍摄参展书家的现场书写、访谈,然后通过网络、微信平台发布,让全国、全世界的爱好者一起去分享。这就是一种传播。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网站,刘友林老师创办的书法空间网,这上面是庞大的书法资料库,我们称之为“永不落幕的书法博物馆”,也就是说你要找到《书法教育纲要》中指定的经典书法作品,都可以在上面轻松找到,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所以今天应该很好的利用现在这些条件来做好书法教育的工作,另外,我认为书法学习的过程一定是兴趣盎然的,因为书法的背后有那么深厚的文化、丰富的故事、多姿多彩的风格,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很好吸引我们的,问题在于我们的书法老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导游,通过他的讲解、引导,让孩子们登堂入室,看到满园芬芳、百花齐放、多姿多彩的风景。
吕冰:您也提到,老师非常关键,但是现在很多孩子都是在社会教育机构去报名,这样的师资力量能得到保证吗?更关键的一点是我觉得我们学校的师资力量也应该跟上啊?
吴勇:2013年,《纲要》出台后,全国范围内做过几件事。第一,教材的编写,我参与的江苏版的教材是由全国300多套报到教育部审定通过的11套教材之一。我们不断地聆听教育部专家组的指导意见,不断修改,所以那套教材应该说是经过了重重审核。在此之后呢,编写了教师用书、录制了光盘,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老师拿到这本书后怎么教。比如说,教材中所有的范字都有书写的视频,请专业书家来书写,所有的课程PPT或者课件都有做好的范本,包括公开课都放在里面。目的是让老师在充分解读好教材之后能够会教。对于执教书法的老师来说,至少有两个要求。第一,首先他应该是一个称职的书法工作者或者说是书法家,也许用书法家来要求书法老师要求有点高,但是如果老师不懂书法创作,对书法水的深浅毫不了解,怎么去教孩子,怎么去教那些高水平的小孩,怎么去指导他。所以,老师在书法创作或者书法理论方面应该有比较深的造诣,这种造诣通过参加一些比赛、展览,参加一些书法艺术团体,参加一些高层次的培训,我觉得可以达到。另外一点,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他必须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家,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拿到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他会教,善于把自己肚子里的货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原原本本地表达出来,调动学生练字、学字的积极性,让孩子们非常愉快地长期坚守在书法这块乐土上。我想这才是老师应该做到的,二者缺一不可。
吕冰:但是现在这样的教师多吗?
吴勇:今年暑假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我受邀参与了市教育局牵头的南京市首届中小学书法骨干师资培训各项工作,从方案的制定到具体的实施我都参与了,期间给培训班做了专题讲座,还给老师们现场指导,印象很深,因为这批老师基础都很好,另外大家都非常认真、敬业。应该说通过培训后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那么这样的培训呢现在很多,江苏省层面,包括中国书法家协会,去年今年都有“翰墨薪传”工程的培训,老师参与培训的食宿和教材等所有费用都由省里或中国书协解决。所以,从国家层面说,对于书法师资的培训有大量的投入。也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投入,对于整个书法教师水准的提高有比较大的推动,最终对于书法教育的普及推广起到积极的作用。
吕冰:非常积极的作用。刚才您有一段也讲到,字如其人,每个人特质不同,反应到书法作品上也有不同。对于我们的老师而言,他自己的理解体现在教学上,教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就是他的继承者呢?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呢?
吴勇:孙晓云老师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畅销书《书法有法》,书法是有法度的。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书法有点像开豪车的人在高速公路上飙车,如果乱开绝对是要出事的,按照交通规则,按照限定的速度,就可以比较自由自在。书法也是,在法度制约之下的一种自在、抒情的表达。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强调的是法度。关于书法教育,我在做讲座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主题词,来自《兰亭序》,“仰观俯察,取诸怀抱”,“仰观”,就是仰观书法文化之博大,历代经典的博大精深我们要仰视,采用一种敬畏心理去对待它们。所谓“俯察”,仔细探究书法中规律性、法度性的东西,你要传达给他们的就是这种规则的、规律性的东西。最终来讲,就是“取诸怀抱”,所谓“取诸怀抱”,通过学习通过领悟的东西结合自己的体验、性情,表达出来自己属于自己或者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吕冰:通过今天的介绍,我说过书法涵盖的内容太多了,通过今天的谈话,40分钟的节目,我想不可能很详细,哪怕是书法教育这方面,我们也只是了解。感谢吴主席的精彩分享,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会。
来源:微信公众号(蓝精灵研究生书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