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美在苏工《织圣经纬》祯彩堂缂丝邀请展南京开幕
来源/作者:网络 |
11月28日下午,《美在苏工》非遗传承巡展第四季《织圣经纬》,祯彩堂缂丝邀请展在南京九华美术馆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苏州工艺丝绸有限公司及苏州祯彩堂工艺厂联合主办,南京苍润斋承办。
展览现场的缂丝画 《美在苏工》非遗传承巡展项目,是“苏工美”充分发挥国企职能,旨在带领苏州工艺美术品牌及大师“走出去”而搭建的平台项目。在苏绣、苏扇、铜炉、核雕、玉雕、缂丝、艺术陶瓷等重要的传统非遗手工艺领域,“苏工美”邀请业内大师不间断地进行巡展,从而将苏州的非遗艺术推向全国。
走进九华美术馆,展厅内的“书法”“绘画”特别“吸睛”,因为这些作品既有“八大”的、“齐白石”的,还有“郑板桥”的,甚至还有宋徽宗赵佶的“书法”。这让人有了仿佛置身于博物馆的错觉,不过定睛细看展览的海报,才明白这些作品都是“缂丝画”。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
郑板桥的竹子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也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丝织品。自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制造皇家的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而展览现场的这些缂丝作品就属于这类,叫“缂丝画”。
齐白石小品系列 苏州地区,作为中国丝绸手工艺最兴盛的地区,缂丝业自北宋缂丝画发仞初期便在苏州落地生根,自宋皇室南迁后,苏州更是成为了整个缂丝业的中心。
展览现场的缂丝作品 在展览开幕前,祯彩堂的创始人陈文女士带来了关于缂丝艺术的知识讲座,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参与。
陈文的讲座 展览现场,只要有人问到关于缂丝的任何问题,陈文都耐心、细致地为大家答疑解惑,“我喜欢讲关于缂丝的东西”。
现场讲解及演示缂丝制作 陈文还带了一名缂丝手艺师傅现场为大家演示了织造过程,并通过一台学习织机教大家进行简单的织造,众人络绎不绝上机体验,想织出一段属于自己的缂丝,但体验过后纷纷感慨道,想要做出一幅像样的缂丝真是太难了。
观众现场体验缂丝制作 此次活动受到南京电视台、凤凰网等媒体关注,在赞叹缂丝技艺的同时,也对苏工美的传承巡展活动表示大力支持。同时,本次活动由网易及在艺同步直播,观看人数已累计过十万人次,新媒体的参与也让非遗传承更加贴近年青一代。
缂丝路上的修行者——陈文
万物皆有欢喜处,心安即是归处。
在苏州城中,有不少偏居一隅的手艺人,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依然执着坚守着自己那一方天地。
陈文及她的祯彩堂便是这其中之一。
缂丝,这在整个织造领域里小之又小的门类,在没有被列入国家非遗前,鲜有人问津。甚至现在非遗热,宣传的多了,来到祯彩堂的人中,依然有不少要为其费一番口舌,讲解何为缂丝,为何珍贵。
小科普:
缂丝,因外形有“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丝绸,因而又称刻丝。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所谓“断纬”,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做维线。经纬线相交,根据纹样的图案变化。通过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丝线轮廓的变化来表现图案。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1。缂丝之难
采访当天,到了约定时间,平江路的祯彩堂中依然未见陈文,等了一会,才见到她形色急匆匆而至。
原是因一个同行,经营了多年的店铺现如今却运营不下去,房子已退,但有些缂丝制作器具却舍不得扔又无处安放,知道祯彩堂这么多年始终如一的坚守,便想将这些东西赠送于祯彩堂。
“缂丝之难,便在于大家都知道它好它珍贵,但靠它生活的人却却举步维艰,连生存都很难。”陈文说道,“在如此环境之下,我们祯彩堂不仅能活下来了,在别人眼中还活的不错,这是我所骄傲的。”
2。走进缂丝
看着陈文浮现在脸上的笑容,你会感受到她此刻的自豪。
询问起她当初因何机缘进入这个行业时,她却笑笑坦然道,“当时就认为这是一份职业嘛。”
确实,在她作为设计师进入缂丝行业的89年,苏州,正是缂丝发展的黄金时期,有着大批来自日本的和服腰带缂丝订单,整个苏州有一两万人从事缂丝织造,繁荣至极。
陈文,高级工艺美术师,缂丝品牌“祯彩堂”创始人。1989年,热爱绘画的陈文以设计师的身份进入缂丝行业,至今已有近三十年。
但随着历史以及行业的原因,缂丝订单急剧下滑,整个缂丝业遭遇严冬,很多人积压的货卖不出去,大批缂丝厂倒闭,大量工人转行,到如今,整个缂丝行业从业人员仅存四五百人。
你难以想象,在仅存的四五百人中,竟有50余人是祯彩堂带领下的缂丝团队。
缂丝作品《画眉》 “现在缂丝这一支队伍太弱了,做的人太少了。”陈文惋惜道,“我们很有危机感,如果我们的师傅少一个,我们就少了一只手,虽然有新的人来学,但真的很少能有人坚持下去。”
3。走向大众
经历繁荣,看过严冬,陈文比别人考虑的更多些,如何让自己真正所爱之物生存下来,如何让团队里的师傅们有饭吃,不为生计发愁,她要为缂丝寻找新的价值,寻找不一样的发展之路。
缂丝作品《观无量寿经图》 “八十年代苏州缂丝行业最繁荣的时候,有很多来自日本的订单,那这就算缂丝的发展方向了吗?我觉得不是,那段时间也只是有机会给大家练了手。有人为你买单,你不仅练了手,还得到了成长,这是好的。但现如今没有人为你买单,你需要靠自己吸引别人,让别人真心认可缂丝,觉得它好愿意掏钱才行。”
取悦自己是容易的,想要取悦大众却很难。
2001年,陈文成立了祯彩堂,一方面依然承接日本高级定制,一方面开始着手设计缂丝生活用品。
2008年,祯彩堂第一家门店正式对外营业。除了高级定制,复刻缂丝文物,陈文一心想让缂丝走进大众生活中。
缂丝随身茶杯包
缂丝《远山》系列钱包
缂丝手提包 “缂丝它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虽然它很昂贵,但在历史上它其实一直是可以使用的,哪怕是皇室礼服专属织物,它也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她琢磨市面上的缂丝产品,琢磨缂丝的织物属性,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设计经验赋予祯彩堂作品新的审美及价值取向。
她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缂丝走到大众的生活中来。
4。“因为不完美,才能更好”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种缂丝,这对要取悦众人的陈文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难题。她却说,“好的缂丝一定是美丽的”,只要是花心思认真设计制作,看起来美的缂丝那一定是好的,这是陈文对于缂丝最直白的理解。
陈文非常重视缂丝的设计,这也是祯彩堂的作品与他人最大的不同。
她认为缂丝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设计师的二次创作。
缂丝作品《远山》系列之一 以作品《远山》为例,要将原画作表达的信息精准捕捉,又结合缂丝的工艺特点,提取画作精髓并寻找最适合的表现方法,才能最终在缂丝上得以呈现。
“我是不认同什么作品都拿来直接做缂丝,我觉得每个东西都应该要有思想,特别是缂丝,它是一种表现绘画,表现情绪、见地的方法。”
很多手艺如果没有思想,就只有匠气并无匠心了。正如缂丝,简单的丝线当你赋予它思想,它就是一件有灵魂的作品。
“缂丝设计,你要了解它作为织物的技术原理,要提炼设计精髓,提炼正统的文化、向上的理念,同时还要有眼界。”
缂丝作品《傅抱石风景》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眼界,让缂丝从最早的一份职业,再慢慢变成事业,到如今,缂丝已经是陈文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变成了她要用毕生去守护的责任。
缂丝手拿包之光影水莲系列 “我们还不完美。因为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
这是陈文对缂丝的执念。
在不断追寻完美的路上,陈文,这样一位修行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件件精致高雅的缂丝作品,更是其坚韧不拔、至善至美的质朴精神。
缂丝,一种历史悠久的丝织工艺。
《尔雅》释义“治丝曰织”。而“缂”,属织的一种,《玉篇》释义“织纬也”。
2006年,缂丝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缂丝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因外形有“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如同用刀刻出来的丝绸,因而又称刻丝。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
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所谓“断纬”,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做维线。
经纬线相交,根据纹样的图案变化。
通过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丝线轮廓的变化来表现图案。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最高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
通经断纬
缂丝的历史极为悠久,据考证,我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出现,到后来,缂丝成为皇权的象征。
缂丝的织造过程极为细致,1厘米内多达24根经线,历代人们把它与黄金价值相等同,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赞誉。
缂丝瑶池吉庆图轴,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祯彩堂复刻缂丝作品瑶池吉庆图轴 自宋开始,宋元明清,皇室风水轮流转,缂丝技艺也不断地在缂丝家族、师徒中传承千年。缂丝作为皇家织物的地位却坚如磐石,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福寿如意”缂丝衮服 由于耗费工时巨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缂丝贵比金玉,缂丝制作的服装非皇族、富贵人家不得拥有。明神宗朱翊钧有一件“福寿如意”缂丝衮服,工匠用了整整13年才完成。
祯彩堂作品《张大千山水》 缂丝的魅力一直吸引着陈文。
陈文认为缂丝的设计制作并不是拿来主义,而需要再创造。
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理念,形成了祯彩堂缂丝与他人最大的不同。
祯彩堂作品《陈洪绶荷花》 对每一件作品,祯彩堂都当其为一件艺术品在制作,特别是书画题材。
陈文认为书画题材是缂丝摹织的象牙塔,缂丝从一个丝织面料蜕变成艺术品,靠的就是缂织书画。
这是技和艺的一个完美结合点,也是对包括选材,缂丝技法,和装裱装帧的一个综合考验。
祯彩堂作品《张大千佛头青牡丹》 她认为,缂丝只有在织造书画时,才称得上是国粹和文化遗产。
因为这是手艺人用心切实体会,化作丝丝缕缕,在指尖流淌,慢慢呈现出来的。
经过无数个偶然的再创作,给原本有现货生命的书画作品,进一步的提升赋予它全新的感受和织物特有的质感。
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虽完成了精神追求,却阻断了缂丝通往大众的路。
面对日益凋零的缂丝行业,陈文一心想让它走进大众心中,产生实际使用价值。
祯彩堂缂丝《远山》屏风
祯彩堂缂丝《桃花小鸟》团扇 “缂丝它不仅仅是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虽然它很昂贵,但在历史上它其实一直是可以使用的,哪怕是皇室礼服专属织物,它也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祯彩堂缂丝《玉兰》钱包
祯彩堂缂丝《墨彩》钱包 将奢侈的缂丝,拉进寻常百姓日常生活中,同时要有保留其艺术气息,陈文及祯彩堂团队经过了长时间的摸索,终于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2001年,“祯彩堂”成立,一面接受复刻文物的任务、完成高级定制,一面开始研发缂丝日用品。
2008年,“祯彩堂”第一家门店正式对外营业。
祯彩堂缂丝《雅物》拎包
祯彩堂缂丝《梦回敦煌》晚宴包 截止今年年底,祯彩堂门店将迎来十周年庆典。
为了迎接这个十周年,也为了回顾这么多年的创作积累,陈文从2017年1月1号开始,每天发布一款祯彩堂的缂丝作品,截止到6月30号已累计发布了181款不同种缂丝作品。她的愿望是要在今年发布满365件作品。
祯彩堂缂丝《墨彩》手提包
祯彩堂缂丝《吉祥纹》背包 这些作品,都是这么多年祯彩堂团队不断尝试、不断前进的见证。
而那些与日常息息相关的,诸如手提包、钱包、茶杯包、茶席、茶杯垫、扇套等等,早已在众多爱好者手中陪伴多年。
祯彩堂缂丝《鸭子》茶席
来源:微信公众号(苍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