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乾隆青钱:为防民间毁钱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福建福州 叶伟奇
笔者收藏有一枚清代福建宝福局铸造的“乾隆通宝”小平钱(见图)。该钱铜质精良,直径24.5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0.9毫米,重3.8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此为恢复重开,非始开,笔者注)……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锡合金。新版《辞源》说明:“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唐代有一种铜色青白的“开元通宝”青钱,精美厚重,超越常制,质量较好,有“青钱万选”之美誉。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铜锌合金的黄铜质钱。由于铜锌合金的黄铜比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更有优点,更适合作为铸钱材料,青铜钱铸造逐渐减少。明末、清初各朝铸钱都是黄铜质钱。但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又开始大铸“青钱”呢?笔者以为这与乾隆年间防止民间私毁制钱有关。
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始,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毁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如乾隆七、八年间(1742—1743)福建省城福州钱价高涨,库平银一两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钱价增昂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而“民间黄铜一斤,其值大率二钱上下,以银一两二三钱易钱千文,毁为铜而鬻之,可得银一两六七钱。”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四五钱。如果毁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昂。
为防止民间私毁制钱,平抑钱价,两江总督那苏图最早提出恢复铸造“青钱”的建议。因为他发现江南流行钱文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他还亲自动手做实验,证实从青铜中提取锡料所耗费用颇多,足以使毁钱制器者无利可图,因此建议清廷改铸“青钱”。此后还有浙江布政使张若震等人亦奏请改铸青钱。经内阁大学士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1740)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体改铸青钱。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民间将“青钱”再掺入一些纯铜熔铸后仍可以打造器皿。因此青钱仅改铸数年即不了了之了。
笔者收藏有一枚清代福建宝福局铸造的“乾隆通宝”小平钱(见图)。该钱铜质精良,直径24.5毫米,穿径5.5毫米,廓厚0.9毫米,重3.86克。正面“乾隆通宝”四字,“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此为恢复重开,非始开,笔者注)……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青钱其实质地为铜、铅、锡合金。新版《辞源》说明:“以红铜五成,白铅四成一分半,黑铅六分半,锡二分四者配铸者,谓之青钱。”唐代有一种铜色青白的“开元通宝”青钱,精美厚重,超越常制,质量较好,有“青钱万选”之美誉。明代嘉靖年间出现了铜锌合金的黄铜质钱。由于铜锌合金的黄铜比铜铅锡合金的青铜更有优点,更适合作为铸钱材料,青铜钱铸造逐渐减少。明末、清初各朝铸钱都是黄铜质钱。但为什么清代乾隆年间又开始大铸“青钱”呢?笔者以为这与乾隆年间防止民间私毁制钱有关。
清朝币制主要实行银钱平行本位,白银与制钱同时流通,日常交易“大数用银,小数用钱”。官府虽规定白银一两换制钱1000文,但实际上银钱比价随行就市上下波动。乾隆初年始,因白银大幅跌价、富户囤积铜钱、民间毁钱铸铜器等原因,制钱对白银比价日益增昂。如乾隆七、八年间(1742—1743)福建省城福州钱价高涨,库平银一两仅兑换制钱750至770文不等。钱价增昂使私毁制钱有利可图。《清朝文献通考》记载,乾隆初年,制钱每文重一钱二分,千文约重8斤,而“民间黄铜一斤,其值大率二钱上下,以银一两二三钱易钱千文,毁为铜而鬻之,可得银一两六七钱。”毁钱一千即可获利白银四五钱。如果毁钱铸造为铜器出售,则利润更为丰厚。因此民间群起仿效,造成制钱紧缺,钱价更昂。
为防止民间私毁制钱,平抑钱价,两江总督那苏图最早提出恢复铸造“青钱”的建议。因为他发现江南流行钱文多为“青钱”而少“黄钱”,乃“始知青铜质脆,除铸镜外,不能打造别项器皿,故青钱无人销毁。”他还亲自动手做实验,证实从青铜中提取锡料所耗费用颇多,足以使毁钱制器者无利可图,因此建议清廷改铸“青钱”。此后还有浙江布政使张若震等人亦奏请改铸青钱。经内阁大学士九卿议准,清廷同意自乾隆五年(1740)始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和各省铸钱局一体改铸青钱。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民间将“青钱”再掺入一些纯铜熔铸后仍可以打造器皿。因此青钱仅改铸数年即不了了之了。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三种孙中山像小银币(图) 上篇文章:错版人民币:一张正面无图案一元纸币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10月20日连体钞板块报价
- 市民较真超值纪念币 讨回金钱挽回损失...
- 港币奥运钞升幅逊内地版 预测价钱还会...
- 俞晓萍:初探金币企业的组团经营
- 圣火登珠峰英雄谈奥运圣火登珠峰纪念币...
- 5月6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 红色贵金属收藏品看涨
- 《毛泽东邮传·毛泽东金像勋章》发行
- 节后奥运邮品普涨10%
- 投资收藏金银币 买什么品种好
- 圣火传递纪念章诞生
- 8月9日上海钱币市场行情综述
- 钱币收藏日益大众化 新手涉足以稳妥为...
- 黄山金银币平稳面市
- 奥运纪念钞两多两少 将成收藏投资新宠...
- 龙年贺岁题材金银币上涨八成
- 黄金超市一月卖出10多KG金条
- 透过岁月之窗:凝聚千载智慧
- 熊猫金银币投资价值日益凸显
- 明清钱币:以银为本以铜为辅
- 1.88元全套1986版硬币叫价18...
- 62版梅兰芳邮票炒热一票难求 面值3...
- 8月28日钱币热门品种点评
- 马年贺岁金条19日首发
- 华夏古泉网慈善拍卖会闭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