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古人玉雕的智慧:变废为宝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黄 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集审美和仁德于一身的文化载体。玉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象征着传统文化中“谦谦君子”的品质。玉器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离不开能工巧匠的雕琢。那么古人是如何加工玉料的呢?
首先是选料,玉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价值。西汉中外商贸便捷以后,西域美玉渐渐东来,西域之玉温润、通透,尤以和田玉最受人喜爱,美玉的到来也为中国玉雕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诗经·卫风·淇奥》中记载了玉雕所采用的技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雕属于“减法”雕刻,需对整体有一定把握,所以玉雕的琢磨首先是粗雕,再运用线刻、浮雕、镂空、钻孔、活环、隐起、抛光等技法细雕。最后一道工序——打磨,即用柔软的木片、葫芦皮、牛皮等材料,蘸上珍珠砂浆,反复抛光之后,使玉器具有凝脂般的光泽。
在中国的玉雕技法中,还有一项独具特色,即为“俏色”。有些玉料中带有一些杂色,弃之可惜,匠人们便以杂色部分的形与色为基础进行设计。清代玉雕《翡翠蝈蝈白菜》即采用了此类技法。白菜根部基本呈白色,而白菜的顶部及蝈蝈的形态运用玉的黄、绿之色表现,塑造出了白菜被霜冻之后的质感以及绿蝈蝈在食用白菜时的场面,极富自然妙趣。
由于玉料在古代稀有,所以在创作时要尽量避免弃料的产生。工匠们需要对“遗弃”之料重新构思、变废为宝。以清代的《白玉桐荫仕女图》为例,它原本为碗材废料,但工匠们随形巧作,将被取走的部分设计成为半掩的月亮门造型,又以两个仕女望门而立,一人手持如意,另一人双手捧物,巧妙地将人物肢体动作与废料相结合,造型别致。由平雕纹线改为三维立体透视表现,增加了进深感,这件玉器也深得乾隆皇帝的赞赏。
摘自 《光明日报》
来源: 郑州日报(郑州)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创作心境:美丽与伤情 上篇文章:宫廷御用画家孙位《高逸图》的人物解读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中国收藏家提出史前古玉十二字鉴定法
- 翡翠质量参差不齐需掌握鉴别方法
- 玛瑙鉴别从颜色等七点入手
- 鉴赏丨土与火的智慧密码
- 万珺说翡翠:什么是古典翡翠的时尚设计
- 《博山碑刻》——颜神镇石城记
- 艺术性无关画幅尺寸
- 梁思成发现唐代佛光寺东大殿80年
- 万珺说翡翠:翡翠的不同成因类型是什么...
- 剑桥考古教授:从古希腊雕塑与良渚玉琮...
- 医生如何让辛追保持健康
- 马未都说收藏第一讲:盛世收藏
- 收藏者应如何辨识佛像?
- 赌石江湖故事:不切到最后 谁也不知道...
- 名家书画变态克隆造假法辨识
- 粤省军政府伍圆通用银票赏析(图)
- 万珺说翡翠:翡翠与玉文化的渊源是什么
- 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
- 三招简辨翡翠是否值得入手收藏
- 收藏须小心 借错眼也上当
- 马未都说收藏第一讲:盛世收藏(4)
- 如何识别元青花
- 自杀九次而不死 徐渭是用命在写书法
- 傅抱石与《敬亭秋》
- 中国四大经典名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