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点击2007年民间收藏十大关键词

来源/作者:未知 |

2007年注定是值得回眸和总结的一年。这一年,内地艺术品拍卖业迎来了15周年,也走到了发展和竞争的关键点;这一年,民间收藏进一步由盲目炒作向理性沉淀迈进;这一年,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博物馆建设越发热火朝天,收藏市场数量和规模都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一年,众多的收藏协会和各式各样的收藏类展会开始在竞争中大浪淘沙;这一年,民间收藏在各类法制和法规的完善中走向“标准化”……回眸2007年,民间收藏走过了丰富多彩并且令人感到欣喜的一年。
      辞旧迎新,展望未来。刚刚翻开日历的2008年,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讲是异常重要的一年,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民间收藏会在这个重要的年份里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关键词一:15年
     
槌起槌落之间艺术品拍卖业从1993年走到了2007年。15年的征程,艺术品拍卖业的变化也许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首先,艺术品拍卖的成交记录不断翻新。仅就2007年来讲,让我们铭记的数字就有如下这些:明代仇英《赤壁图》创下7952万元的中国绘画拍卖最高价,从此以后中国绘画有了上千万美元的身价;蔡国强《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以7424.75万港元夺得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价;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庭园人物图题诗灯笼尊创造了8400万元的中国内地瓷器拍卖最高价……而在15年前,上海朵云轩敲响的那记首槌,155件拍品的最终成交额是835万元。
      其次,拍卖内容更加丰富。从书画到瓷器,再到玉器、油画、佛像,然后到当代艺术,再到影像……每一年,艺术品拍卖业不断地给藏家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在2007年,当代工艺品和外国艺术品又闯入了人们的视野。
      再次,艺术品拍卖业逐步形成稳定的格局。2007年关于艺术品拍卖业格局出现变化和调整的新闻不绝于耳。先是竞争激烈的艺术品市场不断杀入新兵;紧接着各家拍卖公司都在预展上使出浑身解数,从拼数量升级为拼质量、拼文化;而雄踞江南的西泠拍卖在南方坐稳了艺术品拍卖业老大的位置;然后上海两家颇具分量的拍卖公司开始联手举行拍卖;最后北京保利春秋两季大拍成交额均超过了一向在内地执拍卖业牛耳的中国嘉德。从15年前的星星之火到如今的燎原之势,艺术品拍卖业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厦门为代表的南方及沿海城市众星拱月向全国辐射的格局。
      最后,艺术品拍卖业向规范化迈进。2007年,虽然关于假拍和赝品的新闻依旧屡屡见诸报端。但同时,我们也在听到这样的消息:为规范拍卖市场秩序,有关文物部门正会同工商等部门,从立法和监管角度研究制定规范行业秩序的相关法规。而在2007年5月国家税务局出台了进一步明确个人通过拍卖市场拍卖各种财产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可以说,向规范化迈进是2007年的主基调。
      编辑点评:15年,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讲,不算长,但也不短。这是从冷清到红火,几经曲折的15年。虽然市场仍不规范,虽然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过15年的回眸至少我们可以坚信一点,艺术品拍卖业的下一个15年会越走越好。

关键词二:文化味儿
      2007年可谓民间收藏的“文化年”,大大小小的民间收藏活动文化味儿十足。而在收藏文化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看重“文化”。突显收藏文化,藏出文化味儿,已然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共识。
      正因为文化味儿够足,所以收藏活动的档次也够高。在北京,2007年就先后有两大民间收藏展登上了国有博物馆的展台。它们分别是9月的“国际火花珍品展”和12月的“珍藏西藏——叶星生抢救、保护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成果展”,两大展览均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前者展出世界各地的约7000枚火花,其中不少是珍稀品种;后者展出了收藏家叶星生40余年收藏的480件(套)藏文化藏品,该展览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高度评价。
      除此之外,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2007年一年中就有“首届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展”、“中国收藏辰砂矿物精品展”、“中国古代度量衡展”三大民间收藏展登场,虽然展览内容不同,但都突显了“文化”二字。“首届中国铁路文化收藏展”上,8000余件展品,向人们讲述了100多年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国收藏辰砂矿物精品展”上,矿物收藏家吴增福的500余件矿石精品,让人们见识了矿物的无穷魅力;郑海生等3位收藏者举办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展”,展示了400 多件秦代至清代的度量衡。
      不只北京劲吹文化风,其他地方的民间收藏活动同样红红火火。如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80周年,河北省民间收藏协会主办了“伟大的人民军队光辉的战斗历程” 展览,所有藏品来自民间收藏者;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了“‘敬礼!军旗’庆八一古玩同仁联谊活动”;而天津藏友杨建青则自办了收藏展览,展出1000余件相关藏品……
      编辑点评:2007年的民间收藏市场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疯狂炒作某个品种的现象少有发生,更多的是收藏者的理性回归,而收藏文化更多地被强调,这本身就是极好的证明。

关键词三:标准
      2007年6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根据即将出台的新文物出境标准,个人携带文物禁止出境的下限时间将由原来的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后移至1911年,整整推后了116年。这是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对于文物出境标准的首次重大调整,旧有标准已执行了近50年。消息一出,艺术品收藏领域顿时议论纷纷。实际上,“新标准”将文物艺术品留在内地市场,对文物保护以及内地拍卖公司、个人收藏者都有积极的意义,而由于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以回流为主,我国对于文物进出境又一直从严,因此“新标准”对于市场直接的实际影响并不显著。真正让人眼花缭乱的还是6月之后一系列相关标准不断出台的消息。
      2007年7月,在经过了两年多艰苦努力之后,翡翠分级国家标准进入了倒计时。中国珠宝市场在30年间再次出现重大变化,接下来,人们的目光将投向和田玉;同年9月,《观赏石鉴评标准》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批准,一个多年来争论不休的观赏石全国性行业标准在中国观赏石协会的运作下变成了事实,广西、宿州、宁夏、昆明、成都等内地一些观赏石主要产区都将使用该标准;10月,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一个名为《民间文化品牌评定标准(试行)》启动,这意味着,此前在业内看起来几乎不具备标准特征的民间工艺品也大张旗鼓地搞起了标准………
      与这些集中爆发的标准相互映衬,2007年8月,文化部印发了《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文化、艺术品、收藏……这些在过去还被视为精神审美范畴的东西,在2007年大步向“标准”靠拢,“标准”就此注定成为2007年的关键词。
      编辑点评:只要把文化作为产业来看待,标准化就是一个必然的“副产品”。目前的标准也都是在行业遭遇市场瓶颈后向标准寻枪。一个标准能否顺利实施,不只取决于能否获得批准,更在于其市场的契合度以及制定者运作标准的能力。

关键词四:争霸
      2007年,收藏品市场岂止一个“火”字形容。这一年,收藏品市场遍地开花,且来势凶猛。这边厢号称自己是全国“老大”,那边厢则竖起了“全球霸王”的招牌。一时间,各路诸侯各据一方,烽烟四起。收藏市场已从求生阶段跨入竞争时代。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群雄争霸战中,一些老牌收藏市场依旧实力不凡。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迎来开业10周年庆典。该市场不仅是中国民间收藏产业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而且也是全国第一个民间收藏的综合基地,其创下的许多“第一”,在今天看来仍然意义深远;在上海,云洲古玩城自2005年扩建以来,又于去年年底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开了“古玩精品市场”和“会展中心”;在杭州,走过10年之久的杭州收藏品市场也增开了一座千余平方米的玉器收藏市场。
      老牌收藏市场宝刀未老,收藏市场的新秀们更是气魄非凡。如今,收藏市场的规模不再以“千平方米”为单位,上万平方米的“航空母舰”已是司空见惯。在北京,占地约4.6万平方米、定位高端的天雅古玩城于去年9月拔地而起;在上海,位于上海福州路、占地万余平方米的中福古玩城虽于2006年就已成立,但其在 2007年仍然影响着上海古玩市场的格局;在西安,一座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的西安国际古玩城正在建设中;在成都,号称要成为“亚洲第一”的三国古玩城也于去年10月开张……
      “航空母舰”不仅遍布京沪陕川,山东、浙江、辽宁、福建、广东、湖北等收藏重镇,从省会到地市,也都诞生了一批硬件设施一流、配套设施齐全的收藏市场。而内蒙古、宁夏等地也纷纷建起了收藏市场。如于去年4月底正式开业的五塔聚珍古玩文化广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被认为是目前内蒙古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大中型收藏品市场中,民营企业是投资的绝对主力。    
      编辑点评:收藏品市场竞争不是规模竞争,不是比“豪华”,比“气派”,更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找准定位,打造品牌特色,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五:分化
      原来非常活跃的收藏协会,在2007年视野变得更加广阔,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而原本就平平常常的收藏协会,在2007年则显得更加寂静无声了。
      离我们最近的一条有关藏协的新闻,是上海市收藏协会在江西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这也是全国首座由收藏界人士捐建的希望小学。新建成的上海收藏希望小学是一幢三层楼砖瓦结构建筑,总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9间教室总建筑面积634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学生160人。据悉,上海收藏希望小学建成后,该地的孩子入学率将达到百分之百。不仅如此,该协会于去年年初推行的“四新”活动,即“新人、新馆、新品、新著”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有更多的藏家被协会推举和宣传,海派收藏文化得以向更加广阔的空间拓展。事实上,上海市收藏协会多年来始终保持较高运作水平。每年的各种交流、展览活动也是精彩纷呈。2007年,他们将收藏的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空间,在现有的收藏基础上追求更“新”,并且以捐建希望小学的方式来回馈社会,这为民间收藏协会的发展拓展了又一条新路。
      而湖北省收藏家协会与武汉收藏品市场之间的联动,在这一年中也为藏友们奉上了一场场好戏。与2006年相比,这些活动更加丰富,门类划分更为细致,而且形式多样。如“首届中国扑克收藏文化论坛”,“湖北省第四届票证收藏品交流竞卖会”,“民间古玩珠宝玉器鉴赏会”,湖北省“十佳粮票”、“十佳布票”评选活动,2007湖北省钱币收藏品交流会等等精彩纷呈,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驻守大西北的甘肃省收藏协会一直以来就希望能够将具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收藏文化推广出去,2007年,他们终于带着会员收藏的260件藏品来到京城,举办了一场该协会会员精品交流展。包括字画、玉器、彩陶、青铜器、木器在内的260余件带有甘肃地方特色的藏品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而这次展览也是该协会走出甘肃、推广甘肃收藏文化、精心打造地域特色收藏品牌的一次成功的尝试。
      事实上,还有很多协会在2007年为协会的发展、会员的收藏、地方文化的推广开展了众多的活动,收藏协会的生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些近年来很少组织各类活动的收藏协会,在这一年中更是没有了什么太多的动作,而在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省级协会。收藏协会的分化在2007年显得尤为明显。
      编辑点评:大浪淘沙,不仅仅是在淘拍卖公司、博览会、古董店,对于收藏协会同样如此。好则更好、差则更差,藏界对于协会的选择越来越清晰,当过了收藏协会纷纷成立的阶段之后,如何发展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2007年的这种分化对于收藏协会来说,也正是发展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

关键词六:矛盾
      2007年,中国的各类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6月至10月间的统计,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正以平均每两天开一家的速度持续增多。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国60%至70%的博物馆还没有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一些经费严重不足的博物馆甚至将国宝级的馆藏文物深锁在普通的库房之内。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正大量涌现的博物馆,更多承担的是地方政府与文物部门的功绩与利益。
      与国有博物馆的“窘境”相比,民营博物馆的实际困难显得多得多。2007年9月18日,为发掘和保护轰动全国考古界的陕西宝鸡秦公大墓而由当地农民自筹基金兴办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性质由“民营”变为“国有”,收归当地文物局管辖。在此前,该博物馆由于资金匮乏一直遭遇重重困难;而当身份转变之后,该博物馆立即拿到了国家下拨的45万元专项资金。据了解,2005年文物部门用于大墓遗址保护下拨的380多万元资金一直被宝鸡市财政系统扣押,原因是钱只能拨给国有事业单位。
      面对种种困阻,民营博物馆在2007年步入一种理性调整的状态,一些实力不俗的民营博物馆已经走上正常轨道,而一些支撑不下去的也悄然闭馆。2007年新开馆的民营博物馆更是吸取经验教训,从筹建伊始就规划好未来方向,用高的起点力争高的效益,于2007年10月23日开馆的、位于浙江绍兴的越国文化博物馆可以看作是其中的典范。2. 1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高达1.6亿元的总投资,催生了这一迄今为止国内外集聚越文化系列规模最大、藏品最精的民营博物馆。同时,在鲁迅故里和沈园之间的优越地理位置,也为博物馆未来的经营提供了保障。
      博物馆在2007年似乎真正成为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2007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宣布永久免费向公众开放,随即遭遇“爆棚”风波,各地由此掀起了关于博物馆该不该全面免费的讨论。虽然省级博物馆免费开放早有先例,但在经济相对落后而馆藏却特别丰富的省份,这还是第一次。对此,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博物馆免费后的经费、服务等问题需要妥善解决,在经过相关部门的调研后,可能会开始更多试点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
      编辑点评:中国的博物馆就是一个矛盾体,既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又经历着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既想在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中高歌猛进,又被现实的困境阻挠得举步维艰。比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国的博物馆业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七:定位
      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一年,与中国艺术品相关的展会变得十分微妙。就表象而言,随着艺术市场的国际化交流深入,各种相互渗透、合作的展会日渐频繁,规模与影响也越来越大。像2007年5月的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9月的“艺术北京2007”;10月的“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展”——首届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览会以及规模颇大的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11月开幕的以“艺术链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还包括同日在纽约正式开幕的“第一届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等等。
      展会是市场方向的反映,直接表现为成交量、参观人数、影响辐射能力等,也反映行业调整,像第十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2007年中国国际珠宝展所反映出翡翠、玉石的高速扩张;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工艺美术大师展所发出的国家保护艺术传承的信号……但这些都不足以说明2007年展会的深层意味。实际上,2007年展会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艺术品与中国艺术品市场重新确定位置。
      12月,也就是在2007年岁尾,第二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召开。作为博览会的组成部分,首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吸引了100 多件堪称顶级水平的珍贵中国文物与众多国际著名的中国文物收藏家、文物商、拍卖公司云集北京。这一充满官方色彩的展会成为解开2007年的一把钥匙。北京文博会的主题“盛世收藏”也让人浮想联翩:收藏与文博会,文博会与文物艺术品乃至艺术品市场到底是什么关系,有关方面又到底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摆到了桌面上。正像一些国际艺术品市场专家指出的,艺术品交易中心的迁移与经济发展中心的迁移有着一致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崛起,中国内地城市有着充分理由成为继伦敦、纽约、香港等之后新的全球艺术品交易中心。
  编辑点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日渐繁荣,艺博会已经成为各方力量角逐的舞台。名目繁多的艺博会将在竞争中大浪淘沙,也将在竞争中重新定位。

关键词八:回暖
      近一年来,邮市呈现出一派“牛气”冲天的景象。新老邮票的身价显现出回暖高升的势头,尤其是奥运会题材的各种邮品的发行,更是激起了邮人的投资热情。
      2007年,邮市风向标“庚申猴”接连创新高,从1997年不到2000元的情况下,于去年突破3000元关口,并上涨到3500多元。在“庚申猴”的带领下,邮市行情也全面启动。大部分老纪特邮品、老邮资封片较2006年上涨了50%,个别经典品种价格翻了好几番;2003年、2004年小版成为市场的宠儿。以2003年小版“领头羊”的“羊小版”为例,去年年初时“羊小版”价格才20多元,到下半年时则突破了100元,年末时价格也在80多元。
      引人注目的是,自1997年邮市高潮之后,每逢夏季邮市必现的“歇夏期”在去年也未曾露面,这是近10年来邮市第一次不“歇夏”。而2008年的邮资票品预订也出现了火爆的场面,许多老邮人感叹10年来第一次订不到新邮票。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邮市炒作行为、放货行为等在2007年有所收敛;邮票打折现象也明显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未杜绝;另外,“珍惜邮册”、“短腿邮品”等仍然在邮市大量存在。
      编辑点评:表面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复兴。只有管理体制的变革,才有望迎来再次的辉煌。眼下邮市的火热,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长久的持续?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九:回家
      2007年9月20日,全国政协常委、港澳知名爱国人士何鸿  斥资6910万港元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并宣布将其捐赠给国家。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关于圆明园文物是否适合公开拍卖的争论就此画上圆满句号,流落百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家了。
      让文物回家,已经成为了近些年来最响亮的一句口号。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拍场上的拍品,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海外,有时这个比例甚至高达近50%,众多的民间收藏家构成了接收这些回流国宝的主体,而“回流”也似乎成为了拍品质量的保证。然而在近两年,这一现象开始发生逆转。2007年,北京某拍卖公司推出的四件号称“回流国宝”的拍品被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赝品,而以从日本归来的王羲之《妹至帖》唐摹本为代表的一部分重量级回流文物也遭遇流标的厄运。一些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海外回流大潮愈演愈烈,很多藏家也开始学会冷静面对,“不买‘回流’的账”已经成为众多藏家时时在心中警醒自己的一句话。
      虽然“文物”还在持续“回流”,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这一现象并不值得乐观,一位国内著名收藏家就曾表示:这些年来,回流文物中罕见精品,精品数量仅占全部回流文物的5%至10%,好的东西根本没回来。同时有专业人士透露,在目前持续回流的所谓“文物”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前些年被带出国去的赝品,一朝 “衣锦还乡”便身价倍增,竟出现将赝品当文物的尴尬。从2007年国内对于回流文物的质疑声中,恰恰可以看到中国收藏者的日渐成熟与冷静。
      值得一提的是,在占全部所谓“回流文物”不足一成的文物精品中,却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海外买家重新购回,在很多时候,国内个人收藏者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当何鸿  宣布将把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时,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这为更多流失海外的国宝回归提供了借鉴。然而,在接国宝回家的路上,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的国有文博机构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编辑点评:让文物回家自然是好事,然而怎样的东西才算文物,怎样的回家方式才是最好,这才是每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回流文物”时,睁大双眼,理性地对待,同时发挥国家收藏与民间收藏的合力,才能引领真正的文物回家。

关键词十:预热
      从年初到年尾,奥运收藏在国内的氛围越来越浓。北京奥运特许商品发布了更多的新品;奥运收藏活动越来越多;更多的藏家开始进入奥运收藏行列。面对这一新兴的收藏门类,“专业”成了今年的关键词,不仅要求收藏者专业,还要有奥运收藏活动的专业、产品设计的专业、媒体宣传的专业。
      去年的3月27日,北京奥运倒计时进入500天,北京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同步推出了11款“倒计时”商品,包括各种形式的纪念章、金银条等。值得一提的是,倒计时系列徽章在此后被众多藏友认识到了其蕴含的文化以及收藏价值。而这对于国内的奥运收藏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更多的人开始逐渐知道奥运收藏应该怎么玩了。而到了年底,则是有更多的重量级商品推出。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奥运特许商品批准上市的已经有5000余种。5000多种商品中,还有很多是非收藏型商品,因此,收藏者的专业就需要体现在对于什么是可收藏的奥运藏品的选择。
      而在奥运收藏活动上,各地不断地有以此为主题的展览、交换活动举行,如何能将奥运收藏交流交换活动与国际接轨,成为最主要的问题。这其中最重头的活动当属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周年在京城举行的三大奥运主题展览,即由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主办的“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珍藏品中国巡展”、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收藏与奥运同行——奥林匹克体育收藏品展”以及由本报与《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收藏奥运系列精品展”。很多藏家都说,这种高档次、专业化的奥运收藏展览在国内出现,说明我们的奥运收藏文化正在走向专业。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奥运收藏活动现在也是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活动标榜着权威部门主办,却有档次不高,甚至出现违规奥运商品等问题出现,这也是主办方的不专业的直接体现。
      再说玩儿奥运收藏的人,北京奥运特许专卖店内人潮汹涌的景象就能够说明一切。很多具有收藏价值的商品一上架,很快就会卖光。另外,很多传统收藏的大腕也开始玩儿起了奥运收藏。现在玩儿的人多了是件好事,关键问题是有多少人懂得如何玩儿,用什么样的心态玩儿,这个似乎更重要。
      编辑点评:2007年对于奥运收藏来说,还仅仅是一个铺垫,2008年当仁不让将会成为国内的一个最高潮。奥运收藏是一种文化,一种国际文化,如何能掀起一个漂亮的高潮,如何让人们能更“专业”,恐怕还要各方的努力才能达成。

浏览次数:1210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奇石 义乌民间玩家新贵   上篇文章:帆船比赛纪念章青岛上市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