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陕西张长索: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来源/作者:网络 |
  陕西张长索: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张长索近照
  文/李婷
  未见其人,先品其画
  张长索喜欢画孩子,他笔下的孩子比花儿还要娇嫩,就像如春雨一样,让人看到生命的美好与希望。
  张长索喜欢画猫,他的笔下的猫有的天真无邪,有的机灵狡黠,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人生百相,事态万千。
  没有对生命至真至诚的爱,画不出如此烂漫无邪的孩子;没有对人性见微知著的体悟,不会在对小猫的描绘里显出喻世的旨趣。而这份难得的真爱与了悟,在年逾花甲乐天知命的张长索先生这里,却是表达地如此平易近人,感人肺腑。
  中国儒家文化讲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筋骨。古往今来,挥毫泼墨的那一支笔的后面,多的是仰视庙堂的眼,少的是与民同乐的心。张先生则恰恰是把人民视为其作画的根本,在几十年的艺术道路上,无论穷通,都执着地践行着“源于生活”的艺术追求,做一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画家。
  长索先生的画多以幼童为主题。画面分朱布白温馨从容,十分讲究,。亮丽的色调表现出了素洁如雪, 纯净如水的人物内心世界,人物造形力求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和谐有致,画的线条提炼精到独特,落笔收笔轻逸灵动却不漂浮,更有泼墨处理使其画面流动有韵, 情感清丽呼之欲出,读之深感生机盎然。而他笔下的猫亦是娇憨中深藉灵性,喻人喻世,惹人怜爱。
陕西张长索: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有缘得见
  现实中的张先生完全没有名人位高凌人的姿态,相反,浑身上下透出西北汉子特有的豪爽与朴实,仁厚和善之中自有大家风范。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明媚的春光里与先生海阔天空随意而谈,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
  问先生为什么对于画幼童情有独钟,先生直言不讳说自己有两个孩子,很是疼爱。用先生的原话来说就是:“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孩子就是明天, 孩子就是未来。这一辈子我不图什么大富大贵、万人之上。我没有野心,所以也就不会有失意,更谈不上颓废文人的压抑。我的写意画既不言志也不哀咽。我就愿意画生活里最平常但是又最惹人爱的孩子和动物。”
  “我10年前让刘五四给我刻了两个章子,一个是‘喜闻乐见’,还有一个就是‘与民同乐’。”张先生说的时候,一脸的幸福与满足,可见这么多 年来,他是怎样地执着于
  “喜闻乐见”和“与民同乐”的艺术追求里,并真诚地享受其中。
  “为什么不关注百姓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论任何时候,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群众的。”
  先生的第一幅作品是漫画,发表在《西安日报》,那年,他仅13岁。自此,先生的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是在那样一个典型的年代,怀揣一颗对中国未来寄予极大期望的赤诚之心,积极地,为新中国的建设与未来挥毫、歌唱。
  先生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晨阳下,向日葵是一轮金黄的火环 / 她深爱着太阳,高举着赤诚的圆脸。”而他自己就是这么,用画,为新中国燃烧着自己如火的青春。
  “昨夜,风雨淋打她的枝叶。”文革的风霜凋零了多少艺术的花朵。文革十年,先生做了10年的工人,多年后忆起那段凄风苦雨的日子,先生吟了这么一首诗:“少年早得志,遭贬离京华。醒来一枕泪,苦役十年砂。”于是禁不住问先生是否为那段“苦役十年砂”的岁月而遗憾,先生便说,“我给你讲这么一段往事吧:
  那是1972年。华县有一个建设兵团刚收完麦子,田里有没收尽的麦穗。那时候粮食紧张,人们都吃不饱。听说这里有没收尽的麦子,老百姓就成群结队地来拾。他们大多是商洛一代的,沿途要饭过来,在罗敷车站等着,等兵团走了好去拾。当时我家里负担重,粮不够吃,也来这里,指望拾点麦子补贴口粮。这群老百姓中有一个大妈,她跟附近的工人兄弟借了碗水,招呼自己的女儿快来喝药,说娃没营养,贫血。我看见她从怀里翻了一个小纸包出来,说是好心人给娃的药,能治娃的病,裹了一层又一层。当她把那层层叠叠的小纸包拆开拿出一片药催女儿喝的时候,我一看,那是一片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的维生素C。看着那白白的一小片药,我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埋怨过命运给我的坎坷,因为我就是这么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老百姓之中,亲眼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在困苦的生活里坚韧地忍耐,努力地生存,并且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勤劳与善良。我当时就想,这辈子,我都要为人民画画,为人民歌唱。”
   
浏览次数:927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傅抱石名作 花落谁家   上篇文章:著名书法家唐瑞臣:一片冰心在玉壶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