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我的翰墨因缘
来源/作者:网络 |
碧霄豪情
父亲冯咏秋留下的“翰墨因缘”印章
东北网6月4日讯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人们以不同方式捐款献爱心。网络上博联社以实名博客发起赈灾义卖公益活动,这在我国属于首次,能够将自己知识和文化产品转换为财富,向灾区亲人表达手足之情和关爱之意,是我愿意的,立即参加了这次赈灾义卖。
我画了一幅水墨画《碧霄豪情》,用松鹰刚毅雄健的形象来寄寓中国人万众一心,战胜困难,必将鹏程万里的美好期盼。
我之所以勇于动笔画这幅水墨画参加义拍,缘于我珍藏父亲的一枚篆印“翰墨因缘”,因为父亲生前在赈灾义卖活动中曾使用过这枚图章。
1932年秋天,也就是哈尔滨沦为日寇之手的第一年,松花江决堤。原因,那年雨水大,道外区江堤破旧,官员将每年修江堤的钱大部吞噬,失修江堤突然溃决,哈尔滨城市三分之二成了泽国,马路往来通行靠摆渡的小船。连日伪当局也不得不承认“此次民众受患颇重,流离颠沛,饥弱相连”。
几位画家朋友为了救济遭受水灾的贫苦百姓,用自己的绘画举行一次赈灾画展。
当时的中共地下党哈尔滨市委书记就是著名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对此事极为重视。共产党人金剑啸积极组织画家赈灾作品。父亲冯咏秋联系落实了展出场地,在道里区新城大街的宴宾楼二楼举办了名为“维纳斯助赈画展”。
这次画展共筹集到150多幅作品,几乎是国画和油画。金剑啸、白涛、冯咏秋、吴寄萍、王关石、商誉民、于浣非等参加了义卖画展。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女作家萧红也送了两幅粉笔画,一幅画的是两根萝卜和一棵白菜,另一幅画的是一双破傻鞋和一个硬面烧饼。萧军不会画画,写了一篇文章《一勺之水》,为画展鼓劲。
父亲送的作品较多,都是国画。在画面上使用了“翰墨因缘”这枚急就章,来表达以画结缘、救济灾民的心情。画展的义卖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原因,日伪当局不关心灾民死活,达官富豪想方设法大发水灾财,不肯出钱买画救济灾民,普通百姓生活贫苦,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画展还是卖出一些画,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订购了画展的作品。比如,早年生活在哈尔滨的作家杨朔便在这次画展上买走了金剑啸的油画《松江风雪图》,杨朔买画这件事是方未艾叔叔讲给我的。如今,其他的作品不知落在谁的手中,还在不在了?
75年前的这次“维纳斯助赈画展”的功绩就在于团结了民心,制造了救济灾民的社会舆论。哈尔滨的不少家报纸对赈灾义卖画展作了报道介绍,画展引起了各界对灾民生活的关注,对日伪当局施加了一定的舆论压力,使灾民得到某些救济。
今天,我还收藏着一份当年《哈尔滨五日画刊》刊出“维纳斯助赈画展”选辑专页的复印件,上面刊登了金剑啸、冯咏秋、白涛、王关石、商誉民等的画作,三郎(即作家萧军)写的《一勺之水》,老裴写的《关于画展》,莹叔(即作家杨朔)写的古体诗《秋兴》等。
参加网络赈灾义卖后,我想到父辈们的一些往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今天,互联网提供了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凝聚了人心,唤起了公心,奉献了爱心,让我们感受到爱国之情。也使我完成一个心愿,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
许多素不相识的朋友争相购买我的画,并不是我的画艺术价值有多高,是他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是他们的爱心体现。最后以600元钱义拍成交。一万元不算多,一分钱不嫌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四川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献上一勺之水,这也是新时代的翰墨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