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品评潘天寿的作品:耕罢
来源/作者:网络 |
画家“取材”,往往是情性的寄托。古人所谓“乐山”、“乐水”,“岁寒三友”或“四君子”,都是在拟人化的表现中,赋予作者的个性。潘天寿先生出生农村,幼时放过牧,有契于水牛的强骨凝重,壮伟而驯朴的品性,大力天授,喜好与功力相济,先后有大幅《耕罢》变体数件,都是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其中指墨二横幅,笔画大轴,1961年作,潘天寿纪念馆藏,笔墨酣畅浑厚;这幅画作于1958年,清健沉雄,精严合于阔大,不仅反映了潘先生的艺术个性和造诣,也体现了中国画艺术表现的特征。
清人论画:“山水之道,虚虚实实,虚实实虚,八字尽之矣。”是说画要有虚有实(“虚虚实实”),不可只有实或只有虚;又要令实者为虚(“虚实”)、令虚者为实(“实虚”),这样就可达到空灵不滞,有无相生,出人意表的化境。在中国画,山水相较于人物、花鸟,画材更多,关系更复杂,经营与表现就更显得烦难。所以虽是说“山水之道”,其实是指整个中国画之道。所谓“虚实”,包括浓淡、枯湿、繁简、疏密、整散、断连、乘承、撞让等等,以及空白的变化,不仅指形体,同时又指笔墨。潘天寿先生谙熟画理画法,而在他的实践中,更寄予艺术表现上“明豁”的主张,也就是平常所说“豁然开朗”的意思,显明、强烈、无所遮蔽,不作拖泥带水。也可见潘先生质直的个性。这幅《耕罢》的第一个特色,就是大疏大密和密处密、疏处疏:牛是一“大实”,横贯左右;石为一“大虚”。二者上下占了大幅十之八九;大石脚下和左边的小石,相对于大石,实中有虚;小石联接牛体与大石相间而成连贯之势;牛身大笔用墨,而留以空白,实中有虚,实而不塞,质重而势上举;大石只勾轮廓,是为“大虚”,苔草缀之,使大石虚空而“有”。
除了上述大疏大密和“虚实实虚”的妙用。《耕罢》更有“密处密,疏处疏”的精微:恽南田说:“文征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于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于疏处求密。家香山翁每爱此语,尝谓此古人眼光砾破四天下处。余则更进而反之曰:须疏处用疏,密处加密。合两公神趣而参取之,则两公参用合一之元微也。”(《南田画跋》)《耕罢》大石上端的山花苔草,正是密处加密以衬托大石的疏处用疏(大石为疏,苔点画法也是疏)。
以上简略的分析,足以见出潘天寿先生大疏大密的“大”的特点和“明豁”的用心。
写进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