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日本也有中国相机发烧友
来源/作者:网络 |
东京偏北部再普通不过的一片住宅区。静悄悄的午后,阳光慷慨地洒进一间狭窄逼仄的客厅。在这不足8平方米的空间内,顶天落地的大书架占据了一整面墙,而占据书架大部分空间的,是一部又一部砖头一样大小的老式中国相机。
粗粗来算,书架上摆放的老相机不下百部,除一小部分苏联产相机外,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
作为一名共同社的老记者,河野彻在中国前前后后共学习和工作了七八个年头。在上海,他的办公室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瑞金大厦。附近一家摄影器材店的橱窗中陈列着一部酷似德国“莱卡”的老相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店主告诉他,那部与“莱卡”长相颇为相似的老相机是中国相机的经典之作——上海58-1型相机,售价高达7000余元。惊叹之余,河野并没有立刻掏钱买下,但他与中国相机的不解之缘却从此开始了。
和店主相熟之后,河野渐渐得知在他办公室方圆500米内,还散布着好几家老相机店,于是在休息日他开始频繁出入这些店铺,慢慢知道了许多中国相机的典故,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在所有的收藏中,河野最钟爱的是上海58系列相机。他说,这体现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的工业水平,是当时中国机械工业技术的结晶。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莱卡”——上海58-2型相机已具备了慢门调速和闪光同步等功能,机身和镜头也非常茁实,这在当时机械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实属不易。
回忆起他与中国老相机打交道的这些年,河野颇有感慨地说,这些“老朋友”一直在向他展示着中国丰富的社会民情,诉说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
他说,中国完全有能力生产高品质的相机,当时的海鸥和凤凰等都出口到了海外。现在,中国的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也应首先看到自己的好东西,而不是盲目崇拜国外。
河野还有一个愿望,希望中国的收藏家能够出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老相机是如何影响人民的生活,如何反映工业的水平和成就的——因为“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粗粗来算,书架上摆放的老相机不下百部,除一小部分苏联产相机外,绝大部分都来自中国。
作为一名共同社的老记者,河野彻在中国前前后后共学习和工作了七八个年头。在上海,他的办公室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瑞金大厦。附近一家摄影器材店的橱窗中陈列着一部酷似德国“莱卡”的老相机,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店主告诉他,那部与“莱卡”长相颇为相似的老相机是中国相机的经典之作——上海58-1型相机,售价高达7000余元。惊叹之余,河野并没有立刻掏钱买下,但他与中国相机的不解之缘却从此开始了。
和店主相熟之后,河野渐渐得知在他办公室方圆500米内,还散布着好几家老相机店,于是在休息日他开始频繁出入这些店铺,慢慢知道了许多中国相机的典故,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在所有的收藏中,河野最钟爱的是上海58系列相机。他说,这体现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的工业水平,是当时中国机械工业技术的结晶。中国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莱卡”——上海58-2型相机已具备了慢门调速和闪光同步等功能,机身和镜头也非常茁实,这在当时机械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实属不易。
回忆起他与中国老相机打交道的这些年,河野颇有感慨地说,这些“老朋友”一直在向他展示着中国丰富的社会民情,诉说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进程。
他说,中国完全有能力生产高品质的相机,当时的海鸥和凤凰等都出口到了海外。现在,中国的摄影从业者和爱好者也应首先看到自己的好东西,而不是盲目崇拜国外。
河野还有一个愿望,希望中国的收藏家能够出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老相机是如何影响人民的生活,如何反映工业的水平和成就的——因为“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