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郭北平:观千剑而后识器
来源/作者:网络 |
□ 水天中
西北的文人、艺术家大都给人沉稳淳厚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往往基于一种地域文化想象。在实际接触了具体人物之后,仍然可以体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风采。画家郭北平秉性沉稳,绝少张扬,他自己认为他的作品在各色样式动心眩目的当下艺坛“显得过于平实”。实际上反复玩味之后,会感受到他的“平实”之中流淌着机智的心潮。只是他的创造激情已经从干柴烈火转为蓝色的火焰,不冒烟而温度极高。他喜欢“火候”这个词,他丰富的绘画作品和他不多的言语,都体现着“火候”的到家——“平实”的绘画形式来自反复锤炼,论艺说文的只言片语是“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悟。
“重表现而精于表现,轻再现而疏于再现……当形式的独立价值得以完善时,才有魅力永存”——这是郭北平议论艺术形式价值的话。他是一个重视绘画性表现的画家,熟悉郭北平作品的油画界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不是以题材、寓意取胜,而是以独具特色的绘画性处理见长。从他代表性肖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在平凡的形象中发挥色彩、笔触和光影魅力,把橙红青紫调整出丰富的谐和,而又不失整体色调的张力。看似破碎的笔触,不但形成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形式系统,而且构成整体的统一,一种灵动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作画时是如何在有些地方果断地刻、凿,造成大匠奏刀的意趣;有些地方俨然不经意地放开,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隙。人物形体的拉伸和构图的险峻,边缘轮廓的强调,亮部形色的微妙……这些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那些司空见惯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焕然一新”,这种“陌生化”效应正是由于“形式的独立价值”之完善。
从整体艺术效果看,郭北平并没有完全“疏于再现”,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殊感染力,恰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绘画性形式处理的巧妙结合。这种综合处理,使他能够让孤独、衰老显出生命华彩,在青春岁月间融入人情感悟,给平凡、日常的人物以人文厚度。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把搜集到的真理编排起来,以便化成更高一级的惶惑”。我真欣赏他用在这里的“惶惑”二字。现实人物是郭北平作品的主要题材,他描绘那些人物,是以对人物的心灵沟通为开端。从人物的形体特征到他们的个性气质,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到他们的历史文化氛围。即使未曾谋面的人物(例如弘一法师)想必也是“神交”已久,方能作“志隐而味深”的造像。
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说过,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人,而且他不知道两者之间他更喜欢哪一个。反正他是为了人而从事音乐,把音乐演奏给他喜欢的人。在郭北平的绘画创作中,我感觉到他对他所描绘的人物的尊崇和爱,与他对他在描绘时采用的绘画手段,绘画形式的挚爱一样深沉。也许,他是为了发挥他所钟情的绘画手段而描绘那些默默无闻的,以及志行高远的人物。
郭北平简介
郭北平1949年生,西安市人。198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阳太阳油画研究生班,现任西安美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20余次。获全国奖7次(一金二银四铜)。获省级奖10次。在《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全国重要刊物及权威性画册发表作品200件次以上,出版有《郭北平油画艺术》、《郭北平油画技法》、《中国名家典藏-郭北平卷》、《郭北平花鸟集》等9部,多次任国家级艺术委员、评委。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西北的文人、艺术家大都给人沉稳淳厚的印象,但这种印象往往基于一种地域文化想象。在实际接触了具体人物之后,仍然可以体会“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的风采。画家郭北平秉性沉稳,绝少张扬,他自己认为他的作品在各色样式动心眩目的当下艺坛“显得过于平实”。实际上反复玩味之后,会感受到他的“平实”之中流淌着机智的心潮。只是他的创造激情已经从干柴烈火转为蓝色的火焰,不冒烟而温度极高。他喜欢“火候”这个词,他丰富的绘画作品和他不多的言语,都体现着“火候”的到家——“平实”的绘画形式来自反复锤炼,论艺说文的只言片语是“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感悟。
“重表现而精于表现,轻再现而疏于再现……当形式的独立价值得以完善时,才有魅力永存”——这是郭北平议论艺术形式价值的话。他是一个重视绘画性表现的画家,熟悉郭北平作品的油画界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不是以题材、寓意取胜,而是以独具特色的绘画性处理见长。从他代表性肖像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善于在平凡的形象中发挥色彩、笔触和光影魅力,把橙红青紫调整出丰富的谐和,而又不失整体色调的张力。看似破碎的笔触,不但形成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形式系统,而且构成整体的统一,一种灵动的统一。我们可以想象,他在作画时是如何在有些地方果断地刻、凿,造成大匠奏刀的意趣;有些地方俨然不经意地放开,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隙。人物形体的拉伸和构图的险峻,边缘轮廓的强调,亮部形色的微妙……这些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那些司空见惯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焕然一新”,这种“陌生化”效应正是由于“形式的独立价值”之完善。
从整体艺术效果看,郭北平并没有完全“疏于再现”,他的绘画作品的特殊感染力,恰在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与绘画性形式处理的巧妙结合。这种综合处理,使他能够让孤独、衰老显出生命华彩,在青春岁月间融入人情感悟,给平凡、日常的人物以人文厚度。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把搜集到的真理编排起来,以便化成更高一级的惶惑”。我真欣赏他用在这里的“惶惑”二字。现实人物是郭北平作品的主要题材,他描绘那些人物,是以对人物的心灵沟通为开端。从人物的形体特征到他们的个性气质,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到他们的历史文化氛围。即使未曾谋面的人物(例如弘一法师)想必也是“神交”已久,方能作“志隐而味深”的造像。
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伯恩斯坦说过,他最喜欢的是音乐和人,而且他不知道两者之间他更喜欢哪一个。反正他是为了人而从事音乐,把音乐演奏给他喜欢的人。在郭北平的绘画创作中,我感觉到他对他所描绘的人物的尊崇和爱,与他对他在描绘时采用的绘画手段,绘画形式的挚爱一样深沉。也许,他是为了发挥他所钟情的绘画手段而描绘那些默默无闻的,以及志行高远的人物。
郭北平简介
郭北平1949年生,西安市人。1983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阳太阳油画研究生班,现任西安美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及一、二、三届中国油画展20余次。获全国奖7次(一金二银四铜)。获省级奖10次。在《中国美术全集》、《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等全国重要刊物及权威性画册发表作品200件次以上,出版有《郭北平油画艺术》、《郭北平油画技法》、《中国名家典藏-郭北平卷》、《郭北平花鸟集》等9部,多次任国家级艺术委员、评委。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