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唐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

来源/作者:网络 |
唐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
 
唐五瓣葵口秘色瓷碗。资料图片
 
唐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
 
陈先生收藏的唐秘色釉瓜楞壶。海南日报记者李幸璜摄
 
唐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
 
越窑秘色瓷梅瓶。资料图片
 
唐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
 
法门寺秘色瓷净水瓶。资料图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暴雨浇开了法门寺地宫的秘密,考古人员发现了如一泓春水般澄澈的13件秘色瓷,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这次轰动中外的发现,使世人第一次真切地领略到了秘色瓷的惊世之美。
  海南藏家陈先生收藏的一只秘色釉瓜楞壶,近日经专家鉴定,为海南民间首次发现的高古官窑真品,消息令海南收藏界兴奋不已。
  为期两个月国宝展虽然撤离了海南,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珍宝依然引人关注。日前,海口收藏家陈先生收藏多年的一把老壶,被有关专家鉴定为唐代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这个秘色釉瓜楞壶,就是陶瓷收藏界称之为“千古绝唱”的秘色瓷。
  淹没在藏品中的老壶
  偶然得到这把秘色釉瓜楞壶时,陈先生并不知道它就是传说中的秘色瓷。
  从陈先生的爷爷开始,陈家就有收藏的爱好。虽然爷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去了香港,但留下了一批藏品,收藏的爱好也被陈先生和弟弟所传承,甚至陈先生的弟弟在大学读的就是陶瓷研究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兄弟俩开始在海南收藏界小有名气,经常有人带着一些老古董来找他们。
  2000年的一天,又一慕名者找上门来,这次带来的是一个老壶。陈先生说,“这壶造型蛮特别,壶嘴很短,壶把手很挺,壶身还有瓜楞状。”当时,陈先生并不知道它的真实身份,只是直觉上认为这是件老东西。就是这第一直觉,让陈家兄弟俩花了8000元将它留下。80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不匪的数目。
  然而,陈先生并没有太在意这个老壶,将它和其他藏品一起摆在柜架上。而他的藏友中,也没有人准确地鉴定出这把壶的年份,甚至都以为它是宋代的龙泉窑。因为经常触摸、搬动,有次不小心将老壶碰倒了,壶身最终脱落了一小块,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壶”。
  瓜楞壶出自唐代越窑
  直到十多年后,这把老壶的身世才为海南收藏界所知。
  近日,受邀来海南的央视《鉴宝》栏目专家蔡国声、王敬之,对陈先生的这把老壶作了仔细鉴定。结果,让陈家兄弟感到意外的兴奋:
  经过仔细鉴定,蔡国声最后鉴定:“老壶为唐代上林湖越窑秘色釉瓜楞壶,质地为越窑青瓷,款式为瓜楞壶。”在陈先生提供蔡国声鉴定结论书上,这样写着,“该壶为海捞瓷,千余年来沉睡于海底,故表皮青釉皆被腐蚀,然从壶内观之仍青釉润泽细结,犹如唐代诗人陆龟蒙诗云“九秋花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其胎亦灰白细腻,造型古朴,应是唐代秘色釉———上林湖越窑瓷。”
  陈先生说,蔡国声当时还开玩笑说这可是陶瓷收藏界的美女呀,可惜已经残缺了,但壶里的釉色还保存完好,比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还好。
  这一消息令海南收藏界兴奋不已。省收藏家协会有关专家说,这是在海南民间首次发现高古官窑真品,此前类似这样的官窑,在海南一直只能看到仿品和赝品,而无缘见识真品一面。
  遗憾是,这把老壶是否出水于海南,尚不得而知。而据有关专家称,海南考古发现至今还没有唐代瓷器的记录。
  曾是显贵的宫廷瓷器
  那么,何为秘色瓷?
  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秘色瓷在世人眼中一直是个谜。人们只能从记载中得知,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秘而不宣,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通常所说的越窑,泛指东汉至宋一脉相承的青瓷体系,窑址主要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等地。这里原是古越族人居住地,东周时为越国政治中心,唐时称越州,越窑因此得名。唐代中朝,余姚县上林湖窑产品因质地超众被朝廷录为贡瓷,并置官监烧。此后,品质愈发晶莹的越窑备受文人雅土推崇,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等赞誉。晚唐起,越瓷中的贡品又得了一个堪称千古绝唱的称谓———秘色瓷。
  何谓“秘色”?据古籍,似应指稀见的颜色。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代时有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秘色瓷始烧年代之争
  有关秘色瓷始烧年代,曾经有两种说法。
  一为五代之说。这一观点,依据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及《南斋漫录》的解释:“吴越秘色窑,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长期以来,此观点被明清两代专家学者普遍认同并成为陶瓷学界主流。至1982年,新编《中国陶瓷史》仍以该观点为说。近二十年来,这类越窑青瓷在考古发掘中也出土过不少,吴越国都城杭州和钱氏故乡临安先后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秘色瓷器。在法门寺发掘前,“五代始烧秘色瓷”之说基本上令当今陶瓷学界深信不疑。
  一为晚唐之说。由于主要以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寅在篇名中有“秘色”一词固守阵地,历来都缺乏较明确的历史背景和强有力的发掘实证。法门寺地宫藏物发现后,在1995年上海举行的《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秘色瓷始烧于晚唐”之说终被众专家学者基本赞同。
  法门寺地宫揭开真相
  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场暴雨浇开了法门寺地宫的秘密,秘色瓷才得以重见天日。
  法门寺位于西安向西110公里的扶风县,寺内的法门寺塔始建于东汉,是一座佛教舍利塔。1981年,陕西关中突遇一场暴雨,法门寺塔西南半部轰然倒塌,塔内所藏佛经佛像纷纷跌落地面。很快,当地政府做出重修法门寺塔的决定。1987年春,为重打地基,陕西省考古文物部门开展了对佛塔地宫的发掘工作。就在西北角的清理和挖掘中,刨开三处碎石,露出了一个地洞。阳光直射下去,里面金碧辉煌,千年的秘密浮出水面了。
  在一片金银器的耀眼光芒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如一泓春水般澄澈的13件秘色瓷,这也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原来,美轮美奂的秘色瓷作为贡品,被千里迢迢地运往大唐帝都长安,出现在大明宫,秘藏于内库,唐懿宗还为供奉佛指舍利赐下一批秘色瓷给皇家寺院———法门寺。
  这次轰动中外的发现,使世人第一次真切地领略到了秘色瓷的惊世之美。这些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发现证明,越窑至晚唐时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高峰,精湛的技艺已把雄浑丰满的造型、洒泼的纹饰、如冰似玉的釉色融为一体。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省古陶瓷研究会、省收藏家协会陶瓷专业委员会的有关专家认为,越窑秘色釉瓜楞壶身份的确定,提升了海南省收藏文化的地位,并为海南研究高古瓷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题材。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724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顶尖民国瓷器可遇不可求   上篇文章:赞颂赵无极展览与欣赏的再发掘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