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谢缙《潭北草堂图》赏析

来源/作者:网络 |
谢缙《潭北草堂图》赏析
  谢缙(一作晋),字孔昭,号叠生、兰庭生、深翠道人,晚年称葵丘翁。吴(今江苏苏州)人,一称为中州(今河南)人,以善画被举荐入京,客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二十多年,晚年因目眚而被放归。生卒年不详,但知为明代永乐、宣德(1403-1435)年间的吴门画派的名家之一。数尺的大画,能一日画就,构图多变,气势恢宏。传承董源、王蒙、赵原之画脉,依然保留了鲜明的元代绘画风格,对其后吴门画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其画传世不多,《潭北草堂图》乃其晚年佳作。图纵108.2厘米,横50.1厘米,纸本,浅设色。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图绘松林中一处院落,草堂上两高士对坐清谈,院外溪畔,有两人——高士拄杖,侍童携琴,正下桥而来。这样的“松影满庭闲白日,茶烟绕榻飏清飙”,“门无县吏催租税,座有邻翁慰寂寥”的情景,不正是元代文人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般的隐逸生活吗?元代的士人身受异族的统治,社会地位低下,有才华,有抱负,但无施展的机会,于是只得寄情于诗文书画。而水墨、淡彩的南宗山水画,似乎最适合营造其心中“天人合一”、“平淡天真”的理想境界。于是,山水画从此一枝独秀,成为中国画的主流,而文人的隐逸生活,如读书、文会、赏画、操琴、悠游、赏景、访客、清谈等,也就成为绘画的主题,影响而及明、清两朝,这样的文人生活渐成绘画崇尚的题材。此图采用王蒙惯用的“长松高岭”式构图,下半部土岗上数棵长松树身挺拔,枝干穿插,松叶茂密,透过枝叶的空隙,可以看见后面的草堂。上半部是形如阵云、向上突起的山岭,山头又是王蒙式的拳头状。皴、擦、点用笔繁密,但笔意粗犷,已更多赵原的简率旷达的意趣,与王蒙的粗笔与细笔并用,秃笔的擦、点与尖笔的勾、皴兼施的绘画风格,已大不一样,却也顺应了元末绘画趋向简率的大势。全图在山石上普染极淡的赭色,而仅在树身上着深赭色,在草堂中一士人衣上着朱砂色,幽娴雅致,依然是元画风范。图上落款:“……用嘉,少陵裔也,文雅不俗。知仆远归,来需俗笔,复赘鄙语云。永乐戊戌上巳日,葵丘谢缙识。”知是应杜甫的后人杜琼之需而画。以草堂为题,似寓描绘杜甫草堂之意。杜琼博古通今,心性淡泊,无意仕途,鬻画为生,与谢缙为好友。
  此图清末曾为诸暨人陈遹声收藏。陈遹声光绪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出为松江知府。得图后精心重裱,并题跋于绫边。后流落他人。1953年,浙江省博物馆的书画鉴定专家黄涌泉在诸暨一农家的蚊帐顶上发现此图,已尘封多年。经其多方奔走、呼吁,最终以诸暨枫桥区的名义捐献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又名《东园草堂图》。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717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