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收藏清中期铜嵌珐琅鼎式小炉
来源/作者:网络 |
“景泰蓝”这个词,实在是非常怪异的。“蓝”字还说得过去,就是这种西域传入后来又变得极端中国化的工艺,蓝色是主色。但主色之外,红黄绿也是常用色。这是一个典型以偏概全的例子。珐琅彩工艺以“景泰”为名,则更是荒诞。因为它既非景泰年所创,也不是在景泰年间风行。大量制造,也不是在景泰年间。
珐琅器大多是掐丝珐琅。所谓景泰蓝,也多指此种工艺。那时候中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好像是叶圣陶写的,详细介绍了掐丝珐琅。2008年秋,苏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张宗宪景泰蓝藏品展”。藏品很丰富,而且多大器重器。
除了掐丝珐琅,还有錾胎珐琅和画珐琅。前者是先于铜胎上錾刻花纹,凹陷处填加珐琅彩。原理和掐丝珐琅是一样的。所不同者,掐丝是用扁平铜条围出空间,填加珐琅彩。珐琅彩入窑之后,便会收缩。所以出窑后会再填彩。往往要多次反复。画珐琅,则是将珐琅彩当作普通的颜料,在瓷胎或铜胎的表面作画。瓷胎画珐琅,有时候与粉彩分不太清。珐琅彩的特点是具有玻璃质,色彩特别细腻滋润。张宗宪的一只乾隆年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1996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出了1.5亿港元的天价。不过买家是他的妹妹。妹妹买哥哥的东西,要通过拍卖公司,为什么不在家里做交易,而要白白扔掉天价的佣金呢?
嵌珐琅是不是等同于錾胎珐琅,还真不好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是器物局部施珐琅彩。也不是画珐琅,而是在凹陷处填加珐琅彩。关键这个“凹陷”是怎么造成的?是掐丝围出呢,还是錾刻出来的?我这只铜嵌珐琅鼎式小炉,仔细看它填彩的部分,并非錾刻,而是浇铸时便有了。嵌珐琅最大的特点,就是局部填加珐琅彩。如果要归类,也可以把它归到镶嵌类器物中,与嵌螺钿、嵌百宝相类似。
2008年我在一个周末拍卖会上拍下这只小炉。从照片上看,它好像是一件气魄宏大的东西。其实它很小,通高只有10厘米。取下炉盖,它的形状就是典型的青铜鼎,长方形炉身,四足,双耳,炉身有扉棱。炉身镀金,腰带一圈嵌珐琅,夔龙拐子纹,当为清中制品。炉盖嵌花瓣形珐琅彩,镂空。焚小截沉香于内,香烟逸出——这是我每天都要做几次的功课。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