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好东西自己会说话

来源/作者:网络 |
  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最早见于《红楼梦》四十一回“品茶栊翠庵”中对茶具的描写:“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大家知道,《红楼梦》完成于18世纪中叶的清乾隆年间,写的是康、雍时期的事情,但是很多朋友不清楚,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样的古玩奇珍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呢?
  2003年3月22日《天津日报》“收藏”版曾经刊登一位专家写的“《红楼梦》里的真假古董茶具”一文,认为其中一些茶具,虽然在今天是其价不菲的古董,但在当时只是精美的艺术珍品,应当是属于康熙时期的器物。
  他的推论很有见地,而且符合逻辑。到栊翠庵品茶的人,虽然基本上是一些在《红楼梦》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但除贾母之外“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可见具有一定的数量;既然有一定的数量,那么在当时属于古董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我是不久之前才偶然在网上读到这位专家的文章的,心里很是佩服。于是我给他打了一个电话,告诉他,我珍藏着“永乐年制”篆书款康熙官窑脱胎填白盖碗(题图),并邀其见面,共同鉴赏一下这种值得让曹雪芹写进《红楼梦》中,被那位资质不凡、天赋颖慧、博览群书的妙玉用来待客的茶具,到底是怎样的绝妙。
  据我根据所藏实物了解,古代脱胎器的制法为: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涸,即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削面上施以釉汁。烧成后,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一体的釉面,莹彻透亮,故曰“脱胎”。脱胎瓷器需百、千或者万次的修胎方可成器。脱胎瓷器的制造,从配方、拉坯、修坯、彩饰、上釉到装窑烧成,若一环有失,则前功尽弃,工艺难度极高。尤其是修坯去胎,少一刀则厚,多一刀则破。至于“填白”,清代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中这样描述:“以粉料堆填瓷上,再罩釉汁,则谓之填白。刻花用刀……堆花用笔,堆花者填白也。”由此可见,“堆花填白”是用笔画出来的。
  于是,我们见面,喝茶,鉴赏,共享评瓷之乐趣。这位专家对瓷器的认识很深,尤其是对古代茶具很有研究,曾有专著出版。他的见识绝没有流于表面的空洞虚浮,而是具有很高的心养。正如他所说的,像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样的精品美器,一眼看上去就觉得“稳”、“静”,极其舒服。这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鉴赏古董,如果达不到“凝神空照”的禅境,又如何能够“摄生动质”地揭示出它的本质呢?因此,鉴赏者只有达到“空”的层次,才能感悟到艺术品的“稳”、“静”之气。至于如何对某一件器物的细部特征进行观察、分析、鉴定,那只不过是一般的技术性问题而已。
  古玩行里有句俗话,叫“好东西自己会说话”,指的是精美艺术品本身所具有的意境。什么是艺术品?就是能够激发并调动你感情的东西。像官窑脱胎填白盖碗这样的艺术珍品一定是感动了曹雪芹,所以才将其写进《红楼梦》中。它恰到好处的几何形装饰风格,所表现出的对立统一美感,显示了古人对于数学抽象思维的高水平理解,而且非常适合像贾府这样尊贵的大户人家的女主人们使用。
  鉴赏古代艺术品不可有任何的浮躁。鉴之于法,得之于心。当然,要想很准确地解码神秘的历史信息是很难的,因为我们今天所面对的,除了有限的一点文字记载之外,只有这些艺术品自身。但文字的记载以及艺术品本身的意境都已经包含了很多的历史信息。真正的鉴赏家,就是要依据这些东西,尽量地对古代艺术品的背景进行还原;否则,所谓鉴赏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浏览次数:793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