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战国铜镜文化小述(图)

来源/作者:网络 |
战国铜镜文化小述(图)
五山纹镜
  文/李米佳
  (责任编辑:孙森 E-mail:sunsensc@163.com)
  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铜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是在今伊拉克的基什遗址中发现的,另外在伊朗的苏莎(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2200年)遗址也都有过铜镜出土。中国铜镜从出土情况看,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其中最早的应属齐家文化铜镜(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600年),分别命名为复式多角星纹镜(甘肃临夏出土)、素镜(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和七角星纹镜(青海贵南县马台墓出土)。
  中国铜镜的几个繁荣期
  中国铜镜由滥觞期到发展期、鼎盛期,再到中衰、繁荣、衰退,发展曲线呈马鞍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战国镜、汉镜和隋唐镜。这几个阶段或是在铸造技术上有创新,或是器形种类、纹饰内容及表现手法上独具特点。总的特点是产量大,铸造精美,风格不断更新,生动活泼。在青铜文化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铜镜制作和使用上都呈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不仅仅是客观上延续了我国青铜文化的生命,而且与世界铜镜文化比较来看,也具有相当深厚和独特的文化蕴涵。因此日本学者梅原末治在《古镜概说》中说:“以铜为主要成分的金属镜制作,在近东、南欧等古文化圈诸国早已存在,……但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铜镜,其形态以及材质之精良、铸造之精致,几乎前者不可比肩;它与所谓鼎彝器的容器一样,是古代中国值得夸耀于世的一种工艺品,这也是明显的事实。”
  战国铜镜发展的文化背景
  铜镜发展至战国,仅从铸造地域上看已远远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期。由于西周晚期时制度已近乎礼崩乐坏,王威陵夷的同时,诸侯间却热衷于搞强权政治,《战国策•秦策》曰“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莫敢不听”。这种局面至春秋后期,随着南方吴、越等国的壮大,争霸中原的斗争更加激烈。争当霸主,首要条件是增强自身的实力,因而各国也相继进行了一些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吕氏春秋•上农》记载“凡民自七尺以上,属诸三官。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改革的结果,使各诸侯国的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两个方面,而此后铜镜文化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两个方面。
  从手工业来看,首先,青铜铸造再也不是王室的专利,冶铜和铸铜范围有了空前的扩大。目前在内蒙古大井、湖北铜绿山、湖南九曲湾、安徽木冲、山西侯马、河南洛阳和新郑等地都发现有大型冶铜遗址。据此分析,当时青铜成品的产量应该也很多,这在现代考古上已得到了证明。其次,量变引发了质变,主要表现为青铜铸造工艺有了质的飞跃。在手工业的带动下,各诸侯国的商业日渐发达,冲破了“工商食官”制度的束缚,出现了许多私商。而战国中期开始青铜镜数量的大大增加,也使铜镜商品化成为可能。辽宁、内蒙古、巴蜀、甚至两广地区等地,都出土过不在少数的与中原地区风格一样的青铜镜,说明青铜文化圈随着商人的流动而扩大,这也是政治力量所不能及的。
  战国铜镜的特点
  总体上看,精巧美观,工艺精湛是战国铜镜最凸现的特点。
  ① 器形
  以圆形为多,极少有方形。体量上不大不小,绝对算不上厚重,虽然比较薄,但拿在手里有手感,且不压手,极适合日常生活上使用。
  以小弦纹钮居多,钮座或方或圆,以后者为多。
  唇边基本上是素边,上卷,或宽或窄,也是以后者为多。
  ② 纹饰
  纹饰精美,主纹、地纹层层交织,繁而不乱。以四层纹饰居多,个别的多达五层。战国铜镜的纹饰极富特点,与后代的隋唐明清铜镜有着显著的区别。原因就在于它的很多纹饰,与较早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着明显的递嬗关系,如云雷纹、蟠螭纹、凤鸟纹和夔凤纹等等。但这些纹饰又非简单继承,在整体构图或局部稍加变异,形成自己的时代特点。以纹饰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战国铜镜大致有以下几种:四山、五山镜,连弧镜,雷纹镜,龙、凤、鸟纹镜,蟠螭、夔纹镜,花叶纹镜等。以上纹饰多结合出现,如连弧蟠螭纹镜,夔凤纹镜等。
  ③ 工艺
  战国青铜器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湛,错金银、镶嵌、鎏金和镂空工艺已被熟练掌握,这得益于当时整体工艺水品的提高。但是很奇怪,战国青铜镜上很少见到应用以上工艺技法,所看到的大多是在纹饰的层次、细腻上下功夫。另外,此阶段的个别铜镜上出现了彩绘装饰,明显反映出了当时正在发展的漆器上的风格,表现了一种跨界的工艺和审美特点。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青铜器是首屈一指的,当然也包括青铜镜。与其它时代相比较,收藏的战国铜镜在数量上并不是很多。但由于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清宫旧藏,可谓流传有绪,著录清晰。这也是其他出土铜镜只能望其项背的原因所在。有意思的是,最初这批战国铜镜曾被误认为是汉代铜镜,如清代乾隆时期编纂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收录有清宫旧藏的293面铜镜,书中仅分为汉、唐两部分,其中有的战国铜镜被误断为汉代。民国时期,梁上椿编著的《岩窟藏镜》称得上是国内第一部科学研究铜镜的专著,共收录各代铜镜624面。与之比较,《西清古鉴》、《西清续鉴》中一些汉镜都可归入战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出版了许多铜镜图录和专辑,所列铜镜绝大多数都有着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墓址,理所当然地成为各代铜镜的标准器。至此,清宫旧藏的战国铜镜在断代上再也没有歧义。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浏览次数:1016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瓷版陶艺展现出不同风格   上篇文章:贵在潜心:《王明明书法展》浅论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