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镇馆之宝评选:青铜宝石受宠名画名落孙山
来源/作者:网络 |
省博新馆网友投票选出“镇馆之宝”,专家费解:
“省博新馆绝不是有馆无宝!”由广东省博物馆与本报联合策划的省博新馆“镇馆之宝”网络投票活动持续了1个半月,于6月30日落下帷幕。堪称“广东出土古代最精美青铜器”的信宜铜盉(西周)以52101票,高票当选为“花魁”,令省博专家们颇感意外的是,专家们看重的国宝级文物宋代《墨龙图》,以及市场估价已达上千万元的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等,竟未进入网友投票的前10位。
“‘镇馆之宝’的评选活动,扩大了省博新馆文物的影响。”省博副馆长阮华端说,现在省博新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高峰,原定每天5000名的观众参观量,现在每天是8000到1万人的超负荷运营,观众对于文物的热度前所未有。
专家诧异宋代名画竟然名落孙山
本次网友投票活动,从5月17日起到6月30日结束,省博专家率先从数十万件文物宝藏内甄选出30件重量级文物,通过南方报网等在网上公示,邀请观众投票。由于网友每次投票不计数量,可投一张,也可以投数张,因此出现了入选文物所得票数巨大悬殊的局面。第一名信宜铜盉(西周)得票52101票,最后一名岳州窑青釉莲瓣纹小口瓶(五代)得票数仅为60。
记者发现,入选前10名的文物大部分带着广东本土文物的特点。前三名信宜铜盉、阳春孔雀石和雷州窑釉下褐彩凤鸟纹荷叶盖罐,都是本土出土的器物。另外,广东本土文物的代表如端石千金猴王砚、金漆木雕大神龛、“南海I号”出水的鎏金腰带、广彩人物双耳盖盅,也纷纷入选前10名。
此前,一度被省博专家看重的宋代《墨龙图》、元代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此次却名落孙山。“我最诧异的是,《墨龙图》仅排在11位,这种结果代表了网民们的倾向,大家可能会比较喜欢雅俗共赏的东西。”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认为,不少入选前10名的文物都是本地出土,算是体现了一种地方特色,可能投票网友以广东人为主体,他们有“乡土情结”。
“入选前10名的文物类别涵盖了自然、木雕、玉器、书画等,侧面反映出广东省博物馆综合性大馆这一特点。”阮华端说。
青睐宝石观众文物知识有待提升
面对南宋古画《墨龙图》的落选,朱万章认为,这源于网友们知识的欠缺,这幅作品品相大而珍贵,传世仅有几件,不应该落选。“可能因为书画类作品曲高和寡,在网友投票中不受欢迎,网友们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偏爱宝石类,比如排名第二的是拥有12837张选票的阳春孔雀石。”
尽管得票第二名的是国内博物馆所藏最大的一块孔雀石,但目前还没有被认定为属于国家一、二级文物。朱万章认为,“镇馆之宝”必须遵从几个价值体系,第一是比较珍贵的文物,比如说国家一级文物。第二是艺术价值独特,比如那些年代久远、以稀为贵的文物。第三还要看它是否具备科学研究的价值,“比如书画类文物,不仅要看作品是不是名家之作,还要看是不是名家的代表作,品相是否完好等因素。”朱万章举例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之所以能当选故宫的镇馆之宝,因为这是张择端唯一的代表作。
台北故宫博物院曾开展“镇馆之宝”的市民票选,台北网友票选的最爱是“翠玉白菜、东坡肉形石”,与专家心目中的国之重器———西周毛公鼎等文物的排次不同,但这些文物都成了明星。广东省博物馆前任馆长邓炳权认为,广东人对省博物馆藏品还比较陌生,“镇馆之宝”的票选活动更多是一次文物知识的普及活动。
开馆以来,省博新馆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营的状态。阮华端认为,观众越来越多,并不一定有更多人了解这些文物。有一部分观众带着猎奇的心理,对很多特别精彩的文物并不是很留意。
阮华端有一个想法:“省博馆藏的404件国家一级文物,都能算是‘镇馆之宝’。”阮华端说,国家一级文物是由国家文物局派专家组来鉴定审核的,相对于网民、社会评选来说,权威性很大。“我偏向于不一定要评出10个镇馆之宝,而是40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都作为‘镇馆之宝’,扩大宣传,让百姓们熟知。”
镇馆之宝更需要大众的普遍认可
“真正的‘镇馆之宝’要兼顾专家和社会大众的意见。专家有专家的特点,对文物的研究深,但可能因为‘专’而忽略文物的观赏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考虑观众的意见是有必要的。”广东省博物馆前任馆长邓炳权说。
省博文物专家焦大明说,“镇馆之宝”往往在社会上有口皆碑。“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尽人皆知。还有上海博物馆,2003年接受了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张永珍捐赠的景德镇官窑橄榄瓶,当时是她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高价拍得,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成为轰动性的社会事件。”
阮华端说,比如说故宫博物馆的《清明上河图》、辽宁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都是一些业内人士认定的,但很多馆的“镇馆之宝”并没有认定这一说,“镇馆之宝”是主观性比较强的,更需要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
南方日报记者李培
实习生张阿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