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吃货眼里全是色香味 她却吃出设计和哲学

来源/作者:网络 |


  (雅昌艺术网讯)对于每个人来说,“吃”可谓是每天都要想的、经历的一件重要的事;而对“吃货”来说,这不仅重要且颇费心思,吃什么菜式?去哪里吃?哪个店的味道正宗?占据了吃货们大量的脑细胞。不过,有这么一位艺术家,她不仅会吃会做,而且还将“吃”这件事上升到了“设计”和哲学的高度,让人大快朵颐之时还能沉浸在完满的精神世界。

作品《唇唇欲动》

作品《唇唇欲动》   12月2日~2018年3月4日,全球“吃”设计先驱玛瑞吉·沃格赞(Marije Vogelzang)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吃设计”(Eating Design)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

玛瑞吉·沃格赞在开幕式上

玛瑞吉·沃格赞在开幕式上   本次展览共展出14件装置、影像和设计作品。玛瑞吉不仅是对“吃”这一概念最直观的探讨,更是通过多种多样的互动形式,帮助人们感受和理解“食物是与人类关系最为亲密的材料”。有放大强调人类器官与食物进行最亲密接触的《唇唇欲动》(Grazing City Scapes)、以互动玩耍的方式在二人之间创造试验关系并体会各种情绪的玻璃滴管装置作品《泪滴》(Teardrop)、在语音提示下通过镜子与自己和他人进行互动的《镜食》(Edible Reflections)等等,皆是从“吃法”上进行了最纯粹的讨论,研究食物带给人的直接触感可以增强人类接收食物本身时受到的冲击。作品《口口相传》(Bits N Bytes)、《米·你的人生》(Rice Life)以及充满感性、促使不同人群交流回忆的喂食互动作品《吃·爱·布达佩斯》(Eat Love Budapest),则是通过食物背后衍生出的日常故事,传达出食物应有的人文属性,并在互动中感受与理解他人。

作品《泪滴》

作品《泪滴》   厨房就是她的工作坊食物餐具都是设计的材料
  来自荷兰的玛瑞吉·沃格赞毕业于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目前担任该学院“人与食物”(Man and Food)专业带头人,2016年创立了荷兰食物与设计研究院,从事“吃”这一设计领域的研究长达18年。“沃格赞这个姓在荷兰语里面的意思是小鸟的歌声,但我不会唱歌,所以我就决定做一名设计师。”玛瑞吉以一种无比轻松的语气说着自己入行的初衷。

作品《唇唇欲动》

作品《唇唇欲动》   在埃因霍芬设计学院就读时,玛瑞吉以及她身边所有的学生们都在寻找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材料,比如木头、陶瓷、金属等等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玛瑞吉试了很多,但发现自己好像不是很在行做某件具体的物件。她有点沮丧地停了下来,“我在想,也许不需要用这些材料来做什么具体的物件,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物件已经太多了,我又何必为这个世界上增加一些呢?”

作品《口口相传》

作品《口口相传》   可是作为一名设计师,做不出作品来是连毕业都发愁的事,所以那段时间的玛瑞吉可以说天天都在一种愁云惨雾的情绪中。“当时,我每天晚上都会回家给自己做晚饭,做饭的时候我在厨房看到了所有的餐具、食物和调料,我就突然来了灵感。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工作坊,所有的食物和调料都可以成为设计的材料。

作品《炮根问底》

作品《炮根问底》   就从那时候开始,玛瑞吉开启了对食物的研究和探索模式,一发不可收。她通过烹饪发现,人们可以让食物变得有生命力,而这种设计可以是一种进入到人身体内部的情感的设计。“所以这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一旦你开始研究食物,你就想探索食物文化是什么?和食物相关的礼仪是什么?食物进入到你身体内会发生什么?而这种吃本身的心理学又是什么样的?食物在进行消化以后最终会变成什么?所以,我们发现这是一整套的设计。”

作品《炮根问底》

作品《炮根问底》   深入了解玛瑞吉的作品,其实我们会发现,“食物”不过是她切入的一个小小的角度,围绕着这个对象,她展开了一系列宏观的探索和思考,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思考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深邃到内心深处的动机。玛瑞吉眼中的食物,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盘中餐,它有来处,它有生长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和人类是紧密相关的。“作为一种材料,设计师也首先需要吃,然后才能开始他们的设计行为。所以我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食物设计师,我不仅仅只是设计食物本身,我是围绕动词‘吃’来进行设计的,因为我觉得作为一种东西,食物的最伟大的设计师是大自然,它已经被设计得非常好了。”

志愿者操作《意面桑拿》

志愿者操作《意面桑拿》   白色食物抚慰葬礼的忧伤圣诞晚餐打破沟通的局限
  在近乎二十年的时间里,玛瑞吉确实和“吃”这一动词较上了劲。还是学生的时候,她做了一个“白色食物”的项目。“我一直在思考白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荷兰的葬礼上,人们都会用黑色作为色调,但是在很多其他的文化里,白色代表死亡、代表葬礼,所以不同的文化里,死亡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而白色对我来说是一种更加神圣、轻盈的颜色,所以我也在思考不同文化之间和死亡、葬礼相关的礼仪是什么样的。”

作品《草本动物》

作品《草本动物》   玛瑞吉发现,在有些文化里,葬礼过程中会有专门的一些食物,人们通过吃能够舒缓悲哀的情绪。而荷兰是没有这样的传统,人们一般在荷兰的葬礼上只会穿一身黑,然后最多就是喝一杯咖啡,吃一块海绵蛋糕,人们的情绪都是比较悲伤的。“所以我在这个灵感之下就想设计一场专门针对葬礼的晚宴,食物给人们在葬礼过程中去享用。我用了很多白色的食物、食材。结果,呈现的这些食物和葬礼的气氛配合得非常好,因为白色的食材,本身口味比较清淡,从颜色上来看也比较圣洁、宁静。”

作品《垂涎》

作品《垂涎》   挑战了葬礼的晚宴,玛瑞吉又开始对人们耳熟能详的圣诞晚餐动了心思。“我一开始是不想做圣诞晚餐的,觉得那已经被做到头了,甚至有些过度的夸张。后来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我才决定做一个圣诞晚餐的设计。”

作品《鸡蛋交易所》

作品《鸡蛋交易所》   玛瑞吉开始思考圣诞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其实圣诞内涵的一部分就是人们在一起分享食物,相互联系,考虑到这样的一个内涵,她决定要摒弃过多的装饰,从它最根本的部分进行设计。“所以我只是做了一些很简单的设计,传统的圣诞餐桌是一个长桌,会铺上桌布,这个桌布一般非常的大会垂到地面,我就把这个桌布撩起来,把它从地面向空中提起,并分成了一格一格的。这样的话就分成了两个空间,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

作品《镜食》

作品《镜食》   她邀请了40人来参加这个圣诞晚餐,他们互相不认识,只是把头和双臂伸进桌布里面,身体其余的部分都留在外面。“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有几个原因,第一就是如果你的身体进入桌布里面的内部空间,你就会发现人们之间的动作发生了一些相互关系,每个人的动作其他人都感受得到。其次如果你只是头在里面,身体在外面的话,那么你穿的什么衣服,你的身份是什么,别人是看不见的,这样每个人看起来都很类似,大家形成联系就更容易了。”

作品《植物骨骼》

作品《植物骨骼》   玛瑞吉做了两场圣诞晚宴,一场是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一场在日本东京,“我在东京做这一场本来有点担心,因为我觉得日本人可能有点内向,不愿意做很多的沟通,但是我发现人们通过这个晚宴以后行为发生了改变,他们在场的也是四十个陌生人,刚开始还感觉有点放不开,可是他们把头放进去、开始享用这个晚餐时,就好像脸上的面具被摘掉了一样,他们开始变得非常轻松,也能够很好的沟通,甚至可以互相开玩笑。”

作品《米·你的人生》

作品《米·你的人生》   “食与爱”是玛瑞吉的座右铭
  玛瑞吉·沃格赞在多年的设计研究探讨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八大灵感”哲学理念,这八大灵感包括:感官、自然、文化、社会、技巧、心理、科学及动作,她认为这些灵感能够给食物设计师和创意作品提供思考来源。例如作品《体积感》(Volumes)和《鸡蛋交易所》(The Eggchange)、《糖枪》(Sugar Guns)、《植物骨骼》(Plants Bones)和《草本动物》(Faked Meat)是从食物构造和存在方式、用食者生理和心理进行探讨;从食物烹饪方式进行研究的作品《炮根问底》(Roots Workshop)和食用工具的再创造作品《垂涎》(Mouth Watering Spoons),都是对如何食用进行再思考,从而映射我们生而为人的根本。受到未来主义的影响,玛瑞吉·沃格赞的作品《意面桑拿》(Pasta Sauna)通过融合声音和不同的感觉,让人们沉浸在一种意面带来的闲适散漫的体验中,与未来主义者倡导速度、激进和动力形成强烈对比。

作品《糖枪》

作品《糖枪》   “食与爱”(Eat Love)是玛瑞吉的座右铭,与她的设计密不可分。她认为“食物会进入我们的胃,但也能够激活我们的大脑,唤起强烈的记忆和情绪”。玛瑞吉不仅通过她的作品让人们对自己所吃的食物及其吃法有更深刻的了解,她还希望触动和激发参与者的反应,促进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唤醒人们对过往时代的记忆,从而通过食物和吃法来触动他们的内心。

作品《体积感》

作品《体积感》   “我们生活在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多数人都有很多东西吃,甚至有太多的东西吃。在历史上,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拥有肥沃的土地,能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实现了。我们生活在富足的今天,本应该好好地享受食物的美好,但人们往往在富足的生活中忽略了食物的美好,很多人开始浪费食物,有时候会吃得太多,而我们又必须有更多的资源来维持这些食物的生产,而资源也渐渐的枯竭。所以,我最感兴趣的是行为科学,特别是和吃有关的人类的行为方式。”
  来源:雅昌艺术网
浏览次数:11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