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辨玉识玉有技巧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和田羊脂玉壶

清代黄玉佛手花插

明代玉尊

战国玉禽兽纹豆
□文/图 周黎芳
古玩界鉴定玉器时有句行话:“远看造型近看玉,拿在手上看刀工。”何谓“造型”,即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玉器作品,例:雕有斧形下颚的战国玉龙、汉八刀的玉猪、游丝毛雕的汉玉舞人、鸡心佩等等。当你熟读牢记了作品的时代特征后,看到一件作品时,远看造型就能初步断为哪个年代。在这里,笔者向大家推荐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玉器大集》一书。此书图文并茂,编辑的玉器绝大部分是出土的“标准器”。至少在时间下限是明确无误的,初涉收藏者经常翻阅,“按图索骥”,必将获益匪浅。
接下来要近看该作品用何玉材制成。大家知道,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很多用俄罗斯玉、青海玉制成的仿品。据笔者所知,1公斤的上等新疆和田玉价格约为2万元人民币左右,而同重的青海玉充其量不过上千元。而且在被开采、使用年限上,前者是“爷爷辈”,后者不过十数年光景。试想,断代为汉玉猪的作品怎么有可能是用青海玉制成,也就是说用青海玉之类加工而成的玉器必定是新品。
“拿在手上看刀工。”玉不雕,不成器。古代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这些细节一是囿于加工手段不同,二是经济利益驱动,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即使仿品为了达到“作旧”目的,总是省去最后一道打磨工艺——用布壳抛光,使整体作品呈现“旧气”,但我们还是能从这些最细微处明察秋毫。
仿古玉器的始作俑者往往是研究与制作脱节,研究者可以熟知各时代作品的特征,但工匠们只会制作,有时为使产品易销,刻意追求视觉上的美观,“画虎不成反类犬”,制成的作品容易辨别。而一些仿古高手则不惜工本,自己集研究设计和加工制作为一身,改进生产工具,例如用转速很慢的玉雕机精工细作,以求达到与旧玉器同样的加工效果,最后又耗费大量时间进行打磨,仿品确实惟妙惟肖,与旧品难分伯仲。但古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以传世品为例,由于长时间佩戴在身,经常把玩,加之人体的分泌物、空气的侵蚀、双手的盘摸,经年累月,在玉器表面特别是镂雕处所形成的浓厚包浆,却是仿古件难以仿制的。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奥运徽章收藏须谨慎 上篇文章:品相和题材决定价值 收藏连环画的三大必杀技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世博藏品有商机:要认准血统
- 如何选择老玛瑙
- 小师傅鉴定老古董 古玩鉴赏专业申城走...
- 民间文物鉴定将出台管理办法
- 当心收藏品市场托儿宰人
- 陕历博低调秀彩蛋 一级文物够《国家宝...
- 杨贵妃的黑科技香囊
- 玉雕分享 一招一式,玉鸣于人
- 东海石梁河镇现民国碑刻 疑与南宋“抗...
- 李一涛的玉雕创作哲学
- 翡翠估值辨别颜色是关键
- 剑桥考古教授:从古希腊雕塑与良渚玉琮...
- 江南错配江苏 10 版
- 印象派作品为什么那么贵
- 中国象棋收藏窍门 木制象棋比玉石制珍...
- 如何看待小名头书法作品的投资价值?
- 女画家的水彩一眼就能看出不同的气候
- 自杀九次而不死 徐渭是用命在写书法
- 花费上万元买到29枚假银元
- 爱好收藏先读书
- 藏在文物里的商王后传奇
- 何绍基作品真伪鉴别
- 瓷器上的佛教人物图案
- 印石收藏:五色美石细思量
- 梵高对自己画作的阐释 可以媲美最杰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