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见证历史与荣耀代起儒风:一块匾额有多重
来源/作者:网络 |
一块匾额有多重
《范进中举》这一讽刺小说中,主人公范进因中举后过度欢喜而发疯的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熟知。但是,现在的我们似乎总是无法完全理解,科举对于古代的读书人,乃至他们的家族、家乡,究竟意味着些什么?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请跟随笔者一起走进东郊高碑店村刚刚开放不久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重温并见证那金榜题名时的历史与荣耀。
“匾额见证的是中国的千年科举制度,”北京科举匾额博物馆馆长姚远利先生颇为感慨地说。其馆内收藏了五百余方珍贵的古代科举匾额。如果把古代的这些匾额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国史、家史和地方史。
走进科举匾额博物馆,仿佛跨越时空、穿越历史回到了过去。姚馆长告诉我们,其实这些看似普通、大同小异的匾额,每一方都值得深究,每一块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首先进入的是序厅“励志堂”,展厅内陈列着和科举制度有关的各种文字记载、实物和图片,帮助参观者了解其历史。东西两厢入口,则各悬挂一块“点睛”意味的清代匾额:左手为“协辅文教”,右手为“代起儒风”。
匾额之宣扬教化
来到二层展厅,一块《孝著一方》的大匾颇为引人注目。这是明万历年间,官方根据案台院的指示,为表彰某一平民的孝行,而颁发给个人的一块匾额。可见当时官方用匾额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宣扬教化,以文治国,实可谓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
姚馆长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另一方《六言圣谕》匾额。这方匾刻着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颁发全国的六道圣谕,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姚馆长说,这是当时户部奉旨颁布的圣谕,旨在安定社会,倡导美德,赞颂良好品行,并要求颁行全国,城镇里坊都要悬挂,定期宣讲,这对于安定社会、巩固政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以教化为主要功用的匾额,也承载着古人的那些美好德行,一代一代传颂至今。
匾额之鉴证科举
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哪种制度比科举制的影响更为重大而深远。它提供给读书人的,不仅仅是个人晋升仕途的机会,更是荫及一个家族,一方土地以无限的荣誉和骄傲。从数以亿计的文童中,一步步考入十万人的进士,这是一个何等艰辛又荣耀的仕途之路。那么,此时我们回头再看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似乎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穿过励志堂,依次来到生员(秀才)厅、举人厅、进士厅,一方方举人进士题写或为举人进士题写的匾额让人目不暇接。
一进生员(秀才)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晓示生员卧碑》。此碑是乾隆十八年出自涿州官学,相当于“古代学生守则”。其上逐条详细列出生员应当谨遵之条例守则,可见当时官方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
《选拔》一匾,看似其貌不扬,并无出众之处,但是姚馆长却说,此匾题之甚妙,很少有直接将“选拔”二字直接题在匾上。该匾是乾隆26年进士邵庾曾为贡生王用全所题写,之所以只将“选拔”二字题于匾上,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说明该贡生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选拔而出的人才;其二,是为了言明当时的科举原则,即公开公正、优胜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