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开封府题名记碑

来源/作者:网络 |
  《开封府题名记》碑,是有8万余件文物的开封市博物馆第一“镇馆之宝”。“它是我国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时间较早、记载人名最多、时间最为详细、涉及官职最多的地方官员题名记碑。”开封市博物馆馆长曾广庆先生说。
  2008年1月底,记者在包公湖边的开封市博物馆北碑廊里见到了它。
  它被玻璃罩封着,看上去并不起眼。我趴在玻璃罩上看,碑额和周边所雕的纹饰,均是宋代常见的缠枝牡丹和蔓草,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大部分可以清楚辨识,个别地方有风化剥落痕迹。
  “这通碑,原在北宋开封府署内,清初迁开封府署于今开封县街,在府署前建包孝肃公祠,把该碑移到祠内。民国初,废府存县,石碑仍存祠内。”开封市博物馆原馆长徐伯勇先生说。
  新中国成立后,包公祠所在地成为开封市劳动局。“文化大革命”因修人防工事,石碑被撂在大街上。后来建防空洞时,看它结实,又把它垒到墙上,阴差阳错地保护了下来。1971年,它被运回开封市博物馆收藏。
  1990年6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耿宝昌、孙会元等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
  这通碑,算得上命大。当年金灭宋,没有毁它。明朝淹城,也没冲走它。北宋146年留名于其上的183任官员,以及他们断狱行权的那座辉煌的府第,甚至那座当年世界第一大城,都被埋在地下。而它,像圆明园大水法的残石,竟奇迹般幸存下来。
  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宛如神助般幸免于一切伤害,直至成了一个被深埋大城所余无几的华丽余光,附于其上的所有文字、所有划痕都弥足珍贵。
  碑仍存,城安在?名犹存,人安在?
  竖碑但为人评点
  公元907年,即后梁开平元年,汴州升为开封府。除后唐外,后晋后汉后周皆因之。历经宋、金,元时改南京路,明清恢复,1913年废,共存900余年。由于“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戏曲的渲染,知名度甚高。
  开封府影响之大,还因为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没当皇帝之前都曾在这里当过府尹。
  北宋开封府,也称东京开封府和南衙开封府,号称“天府”或“京府”。
  开封府的设置,源于首都必须建府的唐制,但宋廷为加强东京开封的地位,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别处州府难望其项背。
  因为“开封典治京邑”,对其知府的选拔,尤为重要,既要对皇上忠诚,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和政治素养。但纵观开封知府,真正做得好的只是少数。
  因为开封府是官僚、贵族、豪右、猾吏、奸商等角逐的一个重要场所,开封知府夹在宋廷官僚、贵族之间,执法很难。宋代人评价说:“开封官治事略如外州,督察按举必绳以法,往往加以笞责,故府官罢,吏率掉臂不顾,至或欺侮之。”时称“孝顺御史台,忤逆开封府”。
  官难做,难做官,开封知府像走马灯一样,任期都很短,很多人只有几个月,更甚者只有几天。最有名的开封知府包拯也只任职一年多。在这个位置上,想有大作为,更难。大部分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庸无奇,甚至贪暴无能。
    
浏览次数:794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