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神眼辨书画

来源/作者:网络 |
  神眼辨书画
中国现存最早书法孤品《出师颂》宋高宗赵构题写的引首《晋墨》
  古玩书画中,最难鉴别的是书画,连号称精于鉴赏的乾隆皇帝都分辨不清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真假,何况一般收藏者?因此,收藏鉴赏家用“神眼”鉴定书画的故事,尤为人们称颂。
  国家级鉴定师刘光启就被业内人士誉为“神眼”。在1954年,他从一位老太太手中,收到过范仲淹书《尹师鲁二帖》中的一帖。他还从准备化为纸浆的故纸堆里,发现了明代沈周、文征明,清代金陵八家之龚贤、吴宏以及近代任伯年、吴昌硕等人的书画作品,他在厕所发现六朝写经手卷的故事更带有传奇色彩:十年动乱期间,他去天津西郊某厂的查抄物资仓库清点文物,中间去厕所方便时,发现墙洞里有一个泛黄的纸卷,他把纸卷往外抽了抽,没想到一下子抽出了一米多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蝇头小楷,仔细阅读,原来是手抄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纸如蝉翼,但很有韧性,小楷端庄俊秀,一丝不苟,属于六朝写经,比他常见的唐朝写经更为珍贵。
  徐邦达,字孚尹,号李庵,祖籍浙江海宁,1911年生于上海。与谢稚柳、启功等并称书画鉴定三大家。徐邦达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18岁时他从苏州画家李醉石学画山水,同时又从赵叔儒学古书画鉴别,后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门下,多年的历练使他有了“华夏辨画第一人”的美誉。1982年,他在太原文物商店鉴定书画时,看到一帧残损得十分严重的绢画,那幅画用一张旧报纸包裹,打开时若不留神,便可能将画碰碎。随着画卷被小心翼翼地展开,徐邦达惊喜地叫了起来:“这是元代著名画家王渊的画,是国宝,连故宫博物院也很少有。”在场的人都为他的情绪所感染,也为他高超的鉴定本领而倾倒。后来这幅画经过精心的揭裱保护,终于重见天日。他曾发现国家级珍品唐代临摹的怀素《食鱼帖》、郭熙《窠石平远图》,他所过目的《高呼与可》与《出师颂》等都已成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博物学家、考古学家杨鰙谷,也是收藏鉴赏的名家。一次,有人持“唐画”《美女观书图》求杨鰙谷鉴定,杨说:“这最多是宋画,线装书是在宋代才开始出现,唐代都是手卷,这幅画里的美人手持线装书一本,怎么能说是唐画呢芽”又有人拿“宋画”来请求杨鰙谷鉴定,杨用放大镜仔细端详后说:“这是明代的画。因为绘画的纸系用棉花纤维所制,棉花的种植在元代时才传入中国,明代才开始用棉花造纸。”
  更为神奇的是,杨鰙谷能用鼻子鉴定唐画。曾有人打算买下一幅“唐画”,请杨鰙谷当面鉴别。他拿过画轴,放在鼻端上一嗅,就断言说:“这不是唐画。”卖主不服,说:“你还没有打开看,怎么知道不是唐画呢芽”杨鰙谷莞尔一笑:“唐画都出自敦煌,敦煌的岩土里含有硫磺,土暖地厚,使藏画不为潮气所侵袭,得以保存至今,别的地方则没有这个可能。因此,留存到今天还‘安然无恙’的唐画,必然有硫磺气味。你这画我刚才闻过,仅有一股糨糊气味,所以知道不是唐画,何必再展开看呢选”
  杨鰙谷曾经说过:“天下的好东西多得很,只怪你们认不得而已。我这双眼睛才是真正的宝贝!”眼力在收藏中的的重要性真是“地球人都知道”。刘光启练成“神眼”的经历对有志于收藏的人不无启发,他13岁就离家到北京琉璃厂做学徒,四五千件陶瓷、书画、青铜、玉器的品名、作者名、字、号、别号、又号,师从于谁,出生时地,卒年等都要一一背下来。这样的工作,他整整干了十年,这才练出一双精于鉴定的“神眼”。
浏览次数:823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嘉瑞迎新春拍卖龙江画家唱主角   上篇文章:书画市场复苏油画成最大亮点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