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下神坛(图)

来源/作者:网络 |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下神坛(图)
青铜鸟头
  名家讲古
  张 辛
  字此夫,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物及书画鉴定家,书法家,古诗文、碑志写作名家,中国最早的考古学博士之一。
  分类是分期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类别分析,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分期。因为分期是在横向的类型分析基础上的纵向研究,是考察各类器物形制的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而器物形制的演变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必然基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青铜器的分期不同于一般考古学遗迹遗物的分期。其原因主要在于青铜器的特性,即坚固耐用,造型规范,专业化程度高而工艺传承性突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青铜器是精神文化的产物——礼器,而作为礼器,其形制及组合关系的发展演变与礼的发展演变有着必然的联系。
  基于对礼及其发展演化规律性的认识,基于对青铜器及其形制发展演变规律性和阶段性的考察,我们把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大致分为如下五期:
  第一期,发祥期,即夏至早商。器类相对简单,酒醴之盛较多,有盉、爵、斝、觚等,早商稍晚出现卣、尊、罍。另有鼎以及个别方鼎、鬲、盘。不见乐器,仅见个别铜钺和矛;工艺较具原始性,形体多较轻薄,早商方鼎等稍厚重;纹饰以单层几何形花纹为主,朴拙而简练,二里冈上层出现兽面纹。尚不见铭文。
  第二期,勃兴期,即晚商至周初。器类骤增,各种礼盛基本齐备,乐器、仪仗器、车马器,除钟以外似均已出现。其中酒醴之盛无论数量、种类、形制、工艺都可谓登峰造极,而且空前绝后。尤其动物造形器千奇百怪,牺、象、鸟、蜼、虎、兔,形象各异,极尽姿态。纹饰繁缛精细,庄严诡谲,琳琅满目,出现双层乃至三层花纹,动物象生纹种类繁多,形神各具,盛极一时;铭文出现,但为篇尚短,多见所谓徽号之类,字体古拙奇谲,较具象形性。
  第三期,规范和鼎盛期,即西周早中期。器类趋少但各得其所,酒醴之盛锐减,牺牲之盛、黍稷之盛相对增多,方鼎消失,青铜钟出现;动物造型器明显减少,器形普遍规整厚重,工艺精良;纹饰风格肃穆庄重,主题花纹除龙、凤、蝉纹之外,其他动物纹饰陡然消失;出现长篇铭文。字形体势开张敦厚,端庄大气。
  第四期,持恒和衰落期,即西周晚期。周王室器有所减少,诸侯国器开始增多。盛行于晚商以至周初的常见的酒醴之盛基本消失。器形尚规整,但渐失庄重之感。出现并多见随葬专用的青铜遣器(明器),器形小而做工粗简。纹饰渐趋图案化,简化或变形龙、凤、蝉纹即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等风行一时,遣器纹饰粗疏。铭文多长篇而行文、措辞套化,内容多为宫廷册命、征伐、狱讼等。字体整齐划一,尚瘦劲匀称,或有方格。
  第五期,转型期,即春秋、战国及其以降。青铜器走下神坛,走出宗庙,而进入社会上层日常生活。出现印玺符节、货币、度量衡器、灯、带钩等全新器类。纹饰风格大变,一是更简化和细密化的变形动物花纹,即所谓蟠龙纹成为主体花纹,战国晚期更以几何纹饰带取代通体满饰的纹饰传统;二是出现表现社会生活的写实图案纹饰。铭文多由器内转于器表,或错以金银,富丽有加,其影响及于汉代。(
浏览次数:797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名家紫砂堪称潜力股   上篇文章:岭南画派四大家作品价值抬头 赵少昂最红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