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当代艺术媒体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作者:网络 |
今年下半年以来,不断听说艺术媒体仙逝的消息。对于我来说,从事艺术媒体的工作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我对它的某种情结一直存在,总希望艺术媒体行业自身的专业性和艺术的专业性结合的更好,以在艺术商业大潮中更好的独立发展。记得在08年初的时候,韩国《月刊美术》的主编来采访我,问我当时《美术焦点》是如何半年多的时间变成艺术圈的知名艺术媒体时,我简单地回答了几点:一,艺术市场需要,这是客观的;二,艺术媒体的数量有限,而且大多数媒体过于含蓄;三,《焦点》杂志社当时的编辑多是80后,比较有激情和活力,能够胜任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也打破一些常规,加上负责人对当代艺术的“介入”欲,这些是客观的。从五月份离开杂志社,我对自己在杂志社的经历少有谈起。不管《焦点》杂志现在何去何从,都不能否认它曾经在一年多以来对艺术圈的事件和其他媒体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杂志运作模式抑或内容选题。如果说它是错的,那么艺术圈给了它错的土壤。前些日子看到《中国证券报》的尧晓峰写了关于艺术媒体的危机分析,言辞比较犀利。这让我又想起以前对媒体的看法,一直想写,只是耽搁了。以上是我写这个文章的开始。
艺术媒体的现状
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媒体还是有限的,几个杂志,几个网站。其实仔细从网站上搜索就会发展艺术圈的媒体不下百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在这里我只想讨论比较活跃几个艺术媒体的现状。艺术媒体从艺术市场衰弱以来,不断出现关门或者闭关停业,这也是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这些媒体的出现本来就是市场促生的产物。08年以前的艺术媒体更多是艺术界的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来筹办的,08年以后社会上的资金不断涌入到艺术媒体领域中,谁都想分一杯羹。从天禄琳琅的高调介入到宣布破产,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极具代表性地说明艺术媒体不仅仅需要商业上的技术操作,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专业判断,两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着学术能力但是依然倒闭的杂志,就是缺乏传媒能力。艺术杂志不是组织几个批评文章和发表几个艺术家作品赏析,以及发布展讯就可以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网络也不是发布更多的艺术新闻和弄几个论坛就可以赢得艺术界认可的。从媒体自身到媒体与读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内而外,应运而生且不成熟的艺术媒体一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
当下艺术媒体的不足有大概以下几点:
一,内容杂乱。纸媒对重点的把握不准,网媒对新闻事件的梳理不足。纸质媒体之所以存活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理由是它对内容的筛选有着犀利的判断和定位,目前更多的纸媒只是将一些知名批评家的文章简单罗列,并没有经过编辑、筛选和归类,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稿件写作和转载其他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广度,只是在对这些繁多的事件上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一些应该介入的艺术事件并没有给予深度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看十个媒体跟看一个媒体没有什么区别。借用哲学家陈嘉映对哲学媒体的看法,“那种入式入套却不知所云的论文外国也有,不过,咱们这边特别多,这是令人苦恼的境况,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这些刊物简直就是精神破产的证据”,当然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艺术真的破产。
二,定位不准和判断缺失。每个媒体最重要的是定位准确和有自己的判断。学术问题的讨论和市场现状的分析,新闻事件的分析和以往历史的总结,知名艺术家的报道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等等,其比例分配需要确定。当然这和目前画廊展览定位不准确是同样的毛病;对一种艺术现状是褒是贬,总要有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允许错误观点,但是不能忍受没有观点。对有影响的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组织外援来表达媒体本身的看法,是一个媒体有着独立性的体现,也是媒体自身的基本特征。
三,发行不规范(多指纸媒)。媒体的读者和消费者是哪些,如果赢得读者的心理依赖,如果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又是独立的 。目前艺术圈大多是免费赠阅的杂志,杂志的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你是读者你会不会把你的杂志放在书架上,如果你是机构负责人会不会到你的杂志做广告,前者需要把内容做的很精致,后者需要把发行和影响力做好。我经常跟别人说,一个媒体如果不懂传媒自己,广告商怎么相信你可以传媒他。内容和发行就是媒体传媒自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编辑人员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新闻事件捕捉没有很好的结合。艺术媒体不同于别的大众媒体,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使得编辑需要具有艺术专业的知识,其次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拥有艺术史的知识就可以做好编辑。目前艺术媒体并不是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媒体意识,媒体从业者需要对艺术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断。《新周刊》之所以一直在大众媒体中获得很好的评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他们编辑的专题策划,将社会的“热点”和“卖点”很好的结合起来,用新锐的观点梳理了事件背后的脉络。或许是艺术市场的快节奏和多需求,使得媒体的编辑缺少对新闻事件的制作和梳理,这使得媒体仅仅成了转述的载体。
五,艺术媒体从业者的换岗也使得媒体的团队协作能力减弱和风格的确立失去保障,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艺术媒体不注重长期运作和对职员的培养,当下艺术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和艺术圈的环境和投资方的管理策略分不开的。
当下媒体还有个根本的特征,是演戏的和看戏的都是自己人。上面的分析更多的民办媒体,之所以没有讨论官方媒体,是因为官方媒体先前的学术价值已经丧失,这也是民办媒体生存的前提。《美术》、《江苏画刊》等刊物的影响力减弱是网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直投”杂志的产生正是补充了官方杂志的不足。尤其是近两年来,艺术市场的需求使得免费赠阅的杂志得到了土壤,这主要是因为艺术机构相信免费杂志的发行可以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免费杂志的广告费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获得了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毕竟先前的官方杂志类似中国美协的老套操作一样,给艺术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谈到广告费用,在此也顺便谈一下关于“软文”的问题,我本人对软文没有什么意见。这也是在艺术媒体不足中没有过多谈艺术媒体的理想等等虚无飘渺的东西。“软文”是市场的结果,如果哪个杂志说自己从来不做软文,绝对值得钦佩。而现实是,“软文”已经事实,所以“软文”没有错,错的是“软”到什么程度。这和艺术媒体的定位和审美判断有很大关系(我自己在以前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因为这个事情非常头疼,这或许也是我离开媒体的原因)。
艺术媒体的现状
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媒体还是有限的,几个杂志,几个网站。其实仔细从网站上搜索就会发展艺术圈的媒体不下百种,每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存活方式,在这里我只想讨论比较活跃几个艺术媒体的现状。艺术媒体从艺术市场衰弱以来,不断出现关门或者闭关停业,这也是符合艺术市场发展的,因为这些媒体的出现本来就是市场促生的产物。08年以前的艺术媒体更多是艺术界的人士怀着各自的目的来筹办的,08年以后社会上的资金不断涌入到艺术媒体领域中,谁都想分一杯羹。从天禄琳琅的高调介入到宣布破产,虽然是个个案,但是也极具代表性地说明艺术媒体不仅仅需要商业上的技术操作,更主要的是艺术上的专业判断,两者缺一不可。而那些有着学术能力但是依然倒闭的杂志,就是缺乏传媒能力。艺术杂志不是组织几个批评文章和发表几个艺术家作品赏析,以及发布展讯就可以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艺术网络也不是发布更多的艺术新闻和弄几个论坛就可以赢得艺术界认可的。从媒体自身到媒体与读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从内而外,应运而生且不成熟的艺术媒体一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点。
当下艺术媒体的不足有大概以下几点:
一,内容杂乱。纸媒对重点的把握不准,网媒对新闻事件的梳理不足。纸质媒体之所以存活在这个网络时代的理由是它对内容的筛选有着犀利的判断和定位,目前更多的纸媒只是将一些知名批评家的文章简单罗列,并没有经过编辑、筛选和归类,网络媒体通过自身稿件写作和转载其他文章已经达到一定的广度,只是在对这些繁多的事件上没有系统的整理,对一些应该介入的艺术事件并没有给予深度的关注。这就使得我们看十个媒体跟看一个媒体没有什么区别。借用哲学家陈嘉映对哲学媒体的看法,“那种入式入套却不知所云的论文外国也有,不过,咱们这边特别多,这是令人苦恼的境况,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这些刊物简直就是精神破产的证据”,当然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艺术真的破产。
二,定位不准和判断缺失。每个媒体最重要的是定位准确和有自己的判断。学术问题的讨论和市场现状的分析,新闻事件的分析和以往历史的总结,知名艺术家的报道和青年艺术家的关注等等,其比例分配需要确定。当然这和目前画廊展览定位不准确是同样的毛病;对一种艺术现状是褒是贬,总要有自己的看法。读者可以允许错误观点,但是不能忍受没有观点。对有影响的事件进行及时的判断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组织外援来表达媒体本身的看法,是一个媒体有着独立性的体现,也是媒体自身的基本特征。
三,发行不规范(多指纸媒)。媒体的读者和消费者是哪些,如果赢得读者的心理依赖,如果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但又是独立的 。目前艺术圈大多是免费赠阅的杂志,杂志的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是,如果你是读者你会不会把你的杂志放在书架上,如果你是机构负责人会不会到你的杂志做广告,前者需要把内容做的很精致,后者需要把发行和影响力做好。我经常跟别人说,一个媒体如果不懂传媒自己,广告商怎么相信你可以传媒他。内容和发行就是媒体传媒自身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四,编辑人员本身的艺术修养和新闻事件捕捉没有很好的结合。艺术媒体不同于别的大众媒体,它的专业性比较强,这使得编辑需要具有艺术专业的知识,其次才能更好的把握艺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拥有艺术史的知识就可以做好编辑。目前艺术媒体并不是缺少专业知识,而是缺少媒体意识,媒体从业者需要对艺术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判断。《新周刊》之所以一直在大众媒体中获得很好的评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他们编辑的专题策划,将社会的“热点”和“卖点”很好的结合起来,用新锐的观点梳理了事件背后的脉络。或许是艺术市场的快节奏和多需求,使得媒体的编辑缺少对新闻事件的制作和梳理,这使得媒体仅仅成了转述的载体。
五,艺术媒体从业者的换岗也使得媒体的团队协作能力减弱和风格的确立失去保障,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反映出艺术媒体不注重长期运作和对职员的培养,当下艺术机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和艺术圈的环境和投资方的管理策略分不开的。
当下媒体还有个根本的特征,是演戏的和看戏的都是自己人。上面的分析更多的民办媒体,之所以没有讨论官方媒体,是因为官方媒体先前的学术价值已经丧失,这也是民办媒体生存的前提。《美术》、《江苏画刊》等刊物的影响力减弱是网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结果。“直投”杂志的产生正是补充了官方杂志的不足。尤其是近两年来,艺术市场的需求使得免费赠阅的杂志得到了土壤,这主要是因为艺术机构相信免费杂志的发行可以带来更好的宣传效果。另外免费杂志的广告费用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更多的艺术家获得了一个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毕竟先前的官方杂志类似中国美协的老套操作一样,给艺术家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谈到广告费用,在此也顺便谈一下关于“软文”的问题,我本人对软文没有什么意见。这也是在艺术媒体不足中没有过多谈艺术媒体的理想等等虚无飘渺的东西。“软文”是市场的结果,如果哪个杂志说自己从来不做软文,绝对值得钦佩。而现实是,“软文”已经事实,所以“软文”没有错,错的是“软”到什么程度。这和艺术媒体的定位和审美判断有很大关系(我自己在以前从事媒体工作的时候,因为这个事情非常头疼,这或许也是我离开媒体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