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李胜洪:书品即人品 潇洒且平和

来源/作者:网络 |
现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委、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     现为中国书法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委、国家文化部“群星奖”及全国刻字艺术展评委、国家一级美术师。李胜洪书法作品李胜洪书法作品  李胜洪,号樵翁、无名堂主。其幼濡翰墨,在名师指导下习书各体,尤醉行草。作品注重意韵表现和整体观照,结体多变,笔随神弛,一任自然。书法及刻字作品多次入选国际、全国性书法(刻字)艺术大展,屡次获奖;应邀出访韩、日、新、美、法及我国港澳台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览或艺术交流。其作品、书论及艺术评介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刊物和《中国书法选集》等辞书典籍,镌刻于各大碑林,百余件作品被中南海、全国政协、国家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名胜碑林、艺术画廊及海内外著名人士所收藏。荣获法国“欧中文化交流大使奖”、中国书协“‘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各种社会荣誉称号。
  近些年,在一些知名文化活动中常见到这样一个名字——李胜洪。他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评委、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决赛评委……2004年底,隶属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书法院成立,启功先生为原名誉院长,沈鹏先生为现名誉院长,顾问由冯其庸、刘炳森、欧阳中石等名家担任。列在这些名字后面的,则是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本报记者敲开了中国书法院副院长办公室的门,与李胜洪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
  字如其人
  采访一开始,性格直爽、风趣健谈的李院长就打开了“话匣子”。
  话题自然从他的字开始。中国有句古训:字如其人。在李胜洪身上,更加印证了这句话。他的书法创作以行草书见长,旁及篆、隶、楷和现代刻字,他的书法植根传统,诸体皆善,从他的笔路中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到他的潇洒。其行书师法“二王”一脉,意追晋唐;草书习颠张醉素、间有山谷之韵;隶书习石门、张迁,篆书法李斯、攻石鼓。他坚持“植根传统、尚艺出新”的艺术理念,其作品以雄浑飘逸、峻拔豪放、一任自然的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
  李胜洪说:“古代书论中书法是一个人综合修养的体现,体现了审美、修养和追求。人品,指自重透露的气息,与品格是有机的一体,字中有很多信息,而字又是与人相通与心相通的,一个人的字会比较间接反映气质、修养、追求和品格。历史上也是这样,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心态。”
  记者注意到,李胜洪的很多作品是用朱砂创作的,这在现代的书法作品创作中并不常见。当记者好奇地问他用这种打破常规的方式创作是出于何种想法时,李胜洪却爽朗地笑答:“用朱砂写字,又有何不可?我认为,做艺术,不要做到完全不可思议,但也不要做到完全没有启发。我提倡一种‘休闲楷书’,就像我的书法作品一样,无论在选择材料方面,还是创作风格上。这是我所追求的感觉——休闲并非散漫的感觉。我写的是一种心境,一种姿态和一种追求!”
  正如他所言,读李胜洪的行草书,有一种气息含蕴其中,那即是,他平和的心态和潇洒的气势。
  “丰富的经历成就了如今的我”
  李胜洪生于湖北沙市,长在荆州。“我是荆州人。我的今天与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滋养分不开。”在谈到李胜洪的家乡时,这个荆州汉子侃侃而谈,自豪地做起了“导游”。“湖北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于是便从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冶炼技术一直讲到了当代文学家曹禺、欧阳山等。
  由此可看出,李胜洪是个有着很浓厚家乡情结的人,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不忘自己是荆州人。他说:“荆州是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我就是在家乡历史文化熏陶下成长的。”
  李胜洪成长的道路坎坷不平,有着更加丰富的经历,做过农民、炉前工、翻砂工、油漆工,还当过基层领导干部……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真诚与执著的追求,一步步地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李胜洪的父亲从小对书法情有独钟,幼时即以过目不忘的聪慧天资名闻荆州邑里,母亲亦出身当地名门,家学渊源,加上受到过正规的教育,毛笔字亦写得十分工整。儿时的李胜洪,受着翰墨陶冶,对于书画更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很早就在当地闻名。
  李胜洪5岁时就上了学,从小到大,都是班里是最小的学生。10岁上中学时,他遇见了一名老教师姓陈,是清末举人,于书法颇有研究,一下便被他一手端庄秀丽的毛笔字吸引了,小小年纪便有了拜师学艺的念头和勇气。于是,他的学书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由临摹父母的字进入到了系统地向传统进发的时期。
  1968年中学毕业后,李胜洪响应中央的号召,随着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大军到郢东农村插队。那时除了简单的铺盖卷,他随身携带的就是笔、砚、书籍、字帖等。每天早上6点,天蒙蒙亮就得起床,白天在牛背上、砖窑场边干活儿边看字帖,而练习书法,就只能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了。尽管条件艰苦,他还是每天坚持练字。而那时,李胜洪只有13岁。
  1970年,李胜洪被招工到武汉一家省里的机械厂,虽然干的都是繁重得令人几乎无法忍受的体力劳动,但惟一的好处就是工作在省城,他可以利用星期天到湖北图书馆借阅以前见不到的古书字帖,对于他学习书法倒是提供了诸多便利。在这期间,他还拜了两位名师,就是黄亮和曹立庵先生。两位先生都是著名的国学大家、金石书法大家。在这些名士的指点下,李胜洪的书法水平提高得很快。此后,他的书法作品开始在各种报上发表。
  1977年,李胜洪调回沙市,在当地宣传部工作,李胜洪的硬笔书法更是在中国获了很多奖。他成为了湖北省第一个出硬笔书法字帖的人。期间,《江陵报》向全国书法家征集报头,李胜洪的作品经过严格评选最后脱颖而出,并最终被正式采用。“我当时并没抱任何希望,因为有很多名家参加,但没想到最后却选中了我,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回忆道。后来,他的书法作品在当地广为流传。为了更好地发扬中国的书法艺术,李胜洪组织成立了沙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并担任主席。
  1990年,李胜洪调到海南省委宣传部任职。在海南工作的14年间,他的书法、刻字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览和国际大展,并先后应邀访问了美国、法国等几十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
  2004年下半年,李胜洪奉文化部调令进京,担任中国书法院的常务副院长,负责日常的全面工作。能够在全国众多的书法家中脱颖而出担任这个要职,对李胜洪来说,是对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就的肯定,这既是重要的人生转折,也是一项全新的考验。
  李胜洪说,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书法的重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综合实力在增加,文化实力也在增加。我们现正在与中国书协联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项目申请工作,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团结各界力量做好这件事,希望社会更多关注中国书法艺术,因为‘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
  笑谈市场:我商业,但不商业化
  “您如何看待当今的艺术市场?”
  当记者问到李胜洪这个对艺术家较为敏感的话题时,他笑了:“我商业,但不商业化。”
  他说:“我们都要承认,艺术家面对市场时是有诱惑力的。书法是艺术,它的产生是有规律的,只有在完全没有功利的情况下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我相信,守得住清贫,才能耐得住寂寞!可能这样的价值观并不被当代社会所认可,因此会出现有些一塌糊涂的作品,价格却卖得很高的现象。这是‘功利’在背后起作用,而真正的艺术氛围是要有‘非功利’心态的,换言之,这叫有社会责任感。书法家不是商人,我不希望几百年后,后人拿着我们的作品说,21世纪的艺术家创作出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虽然书法作品是有价值的,但是在慈善事业面前,还是要慷慨一些。“我是残联的顾问,经常会参与一些慈善活动。比如,我一直在支持海南的14个孩子上学,他们都是少数民族的单亲孤儿,学习好,有艺术天赋。我认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去年,唐古拉山哨所的一个军人给我写信,说几年前就开始关注我,非常喜欢我的字,平信中还寄来了500元钱,表示自己没有多少钱,但是非常想求一幅我的书法作品。我看后非常感动,不仅把钱寄了回去了,还写了一大幅字送给他。”
  当问到李胜洪2009年的计划与希望时,他说计划办一个个人书法展;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希望推进中国书法院的建设;希望社会对书法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建立书法的评价标准体系……
  商报记者 蔡然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636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