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文章中心
文章阅读

毁画成就画坛巨擘吴冠中

来源/作者:网络 |
毁画成就画坛巨擘吴冠中
 
吴冠中 
  87岁的画家吴冠中,有一个保持多年的“毁画”习惯。他的画如果自己稍微感到不满意,哪怕已经完全画好,裱好,也毫不犹豫地亲手毁掉,因为他有一个坚定信条:“不满意的画绝不能让它流传出去,否则会害人。”他的画价极高,随便哪一幅都能售价几百万元。即使冒名顶替的赝品,也动辄以百万成交。前不久,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油画《池塘》,被吴老自己鉴定为赝品,仍以230万元拍出。所以,行家们说,他每毁一幅画,就等于“烧毁一座豪华房子”。可是,他却始终不肯改变这个习惯,是画到老,“毁”到老。正因为如此,市场上吴老的画不多,却每一幅都是可以传世的精品,一挂出来,就被收藏者争相抢购。
  为艺术呕心沥血,对艺术精益求精,要求作品完美无瑕,不肯稍有迁就,对任何瑕疵都视若敌仇,誓不两立,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切大艺术家的共同特点。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虽然有名言“难得糊涂”流传于世,但对自己的作品却十分严谨。他一生著述丰富,诗、书、画三绝,但他对自己的很多作品都不大满意,经过一番严格的筛选后,才挑出少量的诗作付梓,其他都销毁了。由于他的诗作流散在外较多,在编定自己的《诗钞》时,他在《后刻诗序》中说:“板桥诗刻止于此矣,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是一位多产而质优的诗人,诗作有1000多首,当时就广为流传,但他却非常苛求自己。为了不给后人留下一首不理想的诗,当晚年重病在身时,他把不满意的诗稿都烧掉了,最后只剩下200多首,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琅琅上口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诗句。
  相反,“超级高产诗人”乾隆皇帝,就是因为写诗只讲数量,疏于质量,多数是应景凑数,而且,不管写成什么样子都当成宝贝收藏收录,不忍割舍。结果是虽然一生写诗45000首,创下世界诗歌之最,比《全唐诗》还多,最后竟然连一首也没流传开来。想想也真叫人感到悲哀,还是俗话说得好:宁食仙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
  艺术创作就是这样,缪斯女神从来都最青睐那些对她忠心耿耿、满腔赤诚、一丝不苟的信徒。谁投入越多,付出心血越大,质量要求越高,越精雕细刻,就越能出精品佳作。反之,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粗制滥造,萝卜快了不洗泥,整出来的东西可能也不少,最多不过是普通工匠水平,问世即速,湮灭更快。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所以成了传世极品,名扬中外;而当今一些高产作家,日成万言,一年就能写三五部长篇小说,可惜,最后大都进了造纸厂的化浆池。
  从吴冠中的“毁画”,我又想到一个故事。有个青年画家,画得很快,却少人问津。他很纳闷,就问一个老画家,为什么您的画挂出一天就能卖掉,我的画挂出去一年都卖不掉?老画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因为我的画用了一年时间,而你的画只用了一天。你可以颠倒过来试试,用一年时间画一幅画,肯定用不了一天就卖掉了。
  “毁画”习惯成就了画坛巨擘吴冠中,敝帚自珍使乾隆的诗作形同废纸,这就是艺术法庭的裁决结果。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铜元天地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浏览次数:634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