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没有带来兵马俑的陕历博 却展示了大唐盛世
来源/作者:网络 |
这样的大唐朋友请给小编来一沓 编者按:提到陕西,最先会想到秦始皇、兵马俑、十三朝古都和肉夹馍。。。但在大唐盛世,这里还有文人骚客饮酒作诗,一开心赋诗一首于葫芦上,让它随波逐流玩起唐代版“漂流瓶”。也有为“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爱情故事。。。现在这些历史画面都定格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第四期《国家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四期《国家宝藏》,陕西历史博物馆从170万件馆藏中,选取杨贵妃佩戴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能号令秦军的《秦杜虎符》和彰显皇家大气的《唐阙楼仪仗图》壁画,这三件是能最直观表达秦朝军事严谨,大唐自信、乐观、开放的文物。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一段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凄美爱情]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1970年,作为唐代百年考古重要发现之一的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了一个窖藏,其中出土了这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但当时叫薰球。这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神奇之处,在于无论球囊如何转动,香料都不会洒出。
物账碑 而在1987年,山西扶风法门寺的考古中,也出土了两个香囊,并有一个物账碑。物账碑中记载了唐代地宫里的所有器物,其中便提到了“香囊二枚”。
花了17年时间,薰球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名字:“香囊”。而又从何证明《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便是杨贵妃所有呢?
在唐代提到香囊的诗句还真不少,例如白居易写到“暖手小香囊”,说明香囊是有温度的;
《孔雀东南飞》中也提到“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说明香囊有重量;
还有书籍记载了香囊的使用方法和“妃和贵人之所用也”,说明香囊的使用人群。
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
而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中,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唐玄宗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在《旧唐书》卷五一中记载,“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但回复的仅有“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9个字。因为挖开旧冢时,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腐烂,唯有香囊尚存。这一记载也说明杨贵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金属制作。
在这些文献记载和这枚香囊的出土记录,才得以将《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与杨贵妃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香料不会洒出?
香囊由上下两个半球体组成,之间一侧以钩链相勾合,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外壁、机环、金盂之间,用银质铆钉铆接,可以自由转动。
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终保持重心向下,这样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里面的香料不致撒落于外,是一件集智慧与艺术的颠峰之作。
“前世传奇”剧场 这件文物也是唐朝盛世中丝路文明共荣的缩影。葡萄当时是从西域传到中国来,而文物的表面的雕刻艺术形式,都有古丝绸之路的风格,也证明当时丝绸之路带来的文化交流。香囊中的陀螺装置,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而在近代被用于航海中。
[秦杜虎符:电视剧里面用来调兵的“令牌”,真的存在]
《秦杜虎符》 古装电视剧中常见,军情千里加急,仅凭怀里揣着的一枚令牌便可以证明身份和消息准确度。这情节并不是想象杜撰,从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秦杜虎符,便可以追溯历史。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用于调兵所用信物,是秦国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这件秦国虎符就目前所知是发现最早年代的虎符。
虎符上有错金铭文9行40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土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毋)会符,行殴(也)”。
秦国只有秦惠文王称过君,所以从“右才(在)君”中的“君”可以断定,这件杜虎符就是在这个时期铸造的文物。铭文中也写明,此虎符与君王的右半符,合符后可调动五十人以上兵力。从铭文“左在杜”可以知道这件虎符是专门用来调遣杜县一地的兵将。
一般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符留在京师,左半符颁给屯驻在外的军队,需调兵时,由朝廷使者持右半符前往,军队长官将右半符与左半符验合后,才能按使者传达的命令行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这枚杜虎符为左半符,虎作行走状。
虎符为什么伪造不了?
在“前世传奇”中,刘奕君成为《国家宝藏》小剧场中首位演绎反派角色的人。想造反的刘奕君,苦于没有兵权,于是以各种名义逼迫当时驻守杜县的军事长官蒙发兵,都皆以“只认虎符,不认将”的秦国军令驳回。
如果复制右半符,冒充虎符?
不行。
因为虎符制成时,模范立刻毁掉,再也不能复制一套一模一样。
那全套重新制作,将原有的调虎离山?
不行。
因为大秦士兵在入军队时的第一件事,便是学会认虎符,并牢记“不见虎符,誓不发兵”的军令。
所以,虎符代表了一种忠诚、信任和责任,也是君主在军队管理上的重要工具。中国古代兵符多制成虎形,但在唐朝唐高祖李渊把虎符改成鱼符,而武则天时期也曾把兵符改成了龟符。。。
[《唐阙楼仪仗图》壁画:彰显大唐盛世的气势]
大唐盛世,皇家出行均有仪仗护卫保障安全,彰显气势。《唐阙楼仪仗图》描绘的便是唐朝懿德太子李重润当时出行的场景。全图分为青龙和白虎引领,是馆藏唐代600余幅壁画中最具皇家气势的一组。
画面中有“三出阙”楼,一座母阙、两座子阙,阙楼砖砌台基及雕刻花纹、阙楼的挑檐及斗拱、鸱尾等都描绘的清楚可辩,再衬托山峦、树木之景,更见阙楼气势恢宏。三军仪仗,步兵、骑兵和车马队,196人仰首以待,它是大唐盛世最真实图像记忆。
壁画用色大胆多变,注重物象的主体感与明暗变化,既有浓彩重墨的绚丽,又有焦墨薄彩的轻淡。线条运用亦很讲究,通过笔法的各种变化,营造出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塑造出一个个精美的人物形象,可以说是初唐画坛具有代表性的绘画流派在墓葬壁画中留下的杰作,在唐代绘画真品不多见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这一静态的壁画也许并不能带你进入当时盛唐时期的景象,但是“前世传奇”中,由国宝守护人郭涛化身仪仗队小兵与“同事”粟特族小兵一起,在逛长安城的途中看见的当时繁荣昌盛下的百姓日常。
例如,站在当时“外交部”鸿胪寺前,可以看到诸多外国友人来往,也有大金辂车路过。到了外国使节进贡季,更是热闹非凡。而长安城另一必去的“景点”酒肆中,表演的西域乐舞胡旋舞,也是由丝绸之路传入长安。
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采取“万国来朝”的开放姿态。政治上,各国使节、朝贡使来到大唐,为了彰显天朝帝国的气魄,当时大唐实行包吃包住包旅费,走了还要馈赠礼物,并且回礼至少不比送来的礼物少。
经济上,当时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就是贸易交流繁荣的见证。
剧情中,仪仗队粟特族小兵想要找诗人签名,经郭涛指点“只要进城就能看到诗人”。但却被郭涛带往饭店的一面墙,墙上是诗人们提上的诗词歌句。
因为诗墙是固定的,后来人们逐渐用在小木板上写诗,然后挂在诗墙上,这就是真实存在的“诗板”。还有一种“诗瓢”,指的是诗人把写的诗放在葫芦里,让它随溪流飘向远方。所以,其实千年前的古人便开始玩起了“漂流瓶”。
有资料记载,当时长安作为国际化的大都会,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185万,流动人口又达到了50多万,包括过往商人、使者、留学生和游学的僧人,可以看出当时长安的国际地位。这件文物背后也反映了海纳百川,开放自信的盛唐气象。
来源:雅昌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