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透视电视鉴宝节目背后的玄机:钱味太浓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刘翔霄 李建平
短短几年时间内,文物鉴宝类电视节目层出不穷,在收视率直线攀升的同时,民间收藏也随之频频升温。业内人士日前受访时指出,“鉴宝”固然有助于百姓理财、丰富其业余生活,但目前此类节目普遍过于偏重物质性,忽视文化价值普及,极易对收藏者形成重重“误导”。
鉴宝节目“钱味儿”太浓
盛世搞收藏,人们手里有钱之后收藏文物原本正常。随着我国文物收藏开始出现“倒流”,越来越多的人从国际市场往国内购买文物,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由此应运而生。
据文物部门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活跃着十几档收藏类电视节目。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提高收视率,其中一些节目粗制滥造,不仅形式一致、内容雷同,而且不约而同地给最核心的鉴宝环节人为地披上了虚假外衣。
诸如花钱请来“专家”为文物赚取知名度、信口开河地估价、让现场观众估猜价格、专家现场估价、现场颁发证书(证书标明娱乐之用不作市场流通使用)——凡此种种,已成为很多鉴宝类节目惯熟的“套路”。
而对于“宝”之由来、“宝”在何处、其历史渊源等来龙去脉,这些节目却是谈之甚少。文物的价钱取代了其内在的艺术性,成为“应该”让百姓知道的头件大事。
更有甚者,一些节目不惜采取现场暴力毁坏艺术品、请来一些公众人物当“托儿”的做法寻求“创新”——下这么大力气,谈来谈去还是离不开钱——背后作祟的是滚滚而来的广告收入。
对于目前一些收藏类节目过于娱乐化的倾向,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勇认为,一些鉴宝类电视节目忽略了艺术品内在蕴涵的文化情趣、历史故事和艺术品位,而一直在猜测市场价格上做文章,极易让知识性很强、很高雅的收藏走向低俗化。
文物专家表示,艺术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传承,即文物蕴涵的艺术性,经济价值是其次。然而一些电视节目却将其本末倒置,使鉴宝在为百姓所熟知的同时变了味儿。
对于在电视节目中当场毁坏所谓“赝品”的做法,专家认为,中国自古每个朝代都有赝品产生,从艺术性上来说,某些赝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一砸了之的做法貌似“坚决”,实则并不可取。
北京一位鉴宝类节目主持人曾对公众坦言,一个地区的收藏传统、文化特点与其民间藏品资源密切相关。由于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想把节目办好并不容易,如今各个地域鉴宝类节目风云四起,自然难以排除作秀成分。
只升值,无风险?
记者接触过身边不少这样的文物收藏者——自从看过鉴宝类节目之后,整天寻思着四处搜罗一些古旧物,不惜花大价钱做投资,总想着哪天也上上电视节目,自己的藏品没准就会一夜间身价倍增。
收藏品成为“宝物”并非没有可能,然而在这种一夜暴富的非理性投资心理引导下,承受高风险的最终还会是收藏者本人。留心观看目前的鉴宝类电视节目不难发现,节目中多是只说升值不提风险。
回避风险不仅干扰市场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助长了一些收藏者的投机心理。山西省博物院副院长李勇受访时表示,一般来说,完全权威的鉴定是不存在的。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有些文物真假很明显,但书画、陶瓷等文物,分歧是经常存在的。
这位专家说,个人收藏文物需要引导。国家鼓励收藏,鼓励个人办博物馆,但目前对于文物的来源和渠道没有明确限制,可能助长一些人的盗墓等非法发掘行为。
收藏品能卖上高价并非轻而易举,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到了拍卖行真正要兑现钞票时,一些在电视鉴宝节目中被拍出天价、获得证书的“上镜宝物”却屡遭碰壁。太原市一家拍卖行负责人受访时表示,他们上拍的艺术品根本不看其是否拥有所谓的“证书”。
因轻信“权威鉴定”,最终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2006年底,一位收藏者向国家文物局举报,他先后将从游贩手里购买的27件瓷器送到某“权威人士”处进行鉴定,其中14件被后者鉴定为真品,还有3件被鉴定为“极有价值的元青花”,他为此支付了数万元的鉴定费。然而后来,这些被开具证书的瓷器却全部遭到拍卖公司的拒收——公司另请其他多位权威专家鉴定,收藏者被告知“全是赝品”。
专家提示,艺术品买卖投资也存在巨大的交易风险。包括画作、瓷器、青铜器等在内,文物的价格在某段时期内都是有涨有跌的。在目前收藏鉴宝类电视节目避谈收藏市场低迷的情形下,收藏者更需投资谨慎。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齐国六字刀真品估价数万元(图) 上篇文章:收藏:独辟蹊径找门道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和田玉有三黄 你知道分别是什么吗
- 书画收藏:秋江渔隐--妙化入境
- 鉴宝会上八成藏品是赝品 专家提醒:要...
- 收藏须小心 借错眼也上当
- 青铜剑一挥断成几截 爱收藏要懂保存
- 禹之鼎书画作品辨伪
-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莲子碗379.5...
- 大飞龙银币真品估价高达2万元(图) ...
- 特朗普参观的百年宝蕴楼 有什么来头
- 明式传统家具榫卯技艺 枯木待逢春
- 万珺说翡翠:你知道翡翠的行情吗(图)
- 减法鉴定古陶瓷
- 丝路新研究成果:唐代钱币曾经是国际货...
- 一个有趣的问题:雍正时期如何认识唐双...
- 字画收藏谨慎入市 见好就收
- 万珺说翡翠:翡翠图案中的吉祥寓意是怎...
- 藏家备受打击遗憾而去 民间藏品多为水...
- 名人书信抵万金 三招小窍门教你辨信札...
- 收藏老爷车 真伪需当心
- 梁思成发现唐代佛光寺东大殿80年
- 万珺说翡翠:东西方珠宝文化的差异有哪...
- 艺术品投资:机会只给有心人
- 鉴赏|花口碗——宋人的饮食雅趣
- 唐伯虎:执笔走天涯 一生是少年
- 第五届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