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收藏知识
文章阅读

浅绛彩集书画一身 但易掉色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鉴宝
  问答说明:本栏目鉴定专家分别来自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总店、广州市集雅斋。读者可将藏品图片发至linlin@gzdaily.com进行咨询,务必选用高度清晰照片。
  说明:本栏目所鉴定的作品均基于读者所提供的原照片,如需进一步鉴定需要观看实物。
  本期专家:广州市文物总店叶洁瑜
  读者:请帮我鉴定该件器物是什么年代的,作用是什么,价格如何(见右图)。
  鉴定:这件是晚清时期的浅绛彩侍女茶盆,上隐约写有“吴姬越女”和 “戊戌”等字样。浅绛彩是一种起源于咸丰时期的彩绘,至今世间较为少用。其主要特色是用彩极薄,烧成后效果极淡,由于其淡雅且通常集书画印于一身,因此多带文人雅士之气。其题材多为隐士、山水、花鸟。著名的珠山八友中就有以浅绛彩起家的名家,后世仍有作品留传。
  该种彩绘工艺对制作者要求甚高,不但要有书画功底,还要熟悉陶瓷,懂得瓷器入窑后可能产生的变化。据传咸丰年间,官窑解散后,一大批的宫廷画师流落至民间。其后为了生计,他们另辟蹊径,在日常用瓷上作画。由于他们的功力深厚、文化修养高,而且是一般百姓难得一见的宫廷书画,因此他们所绘瓷器倍受民间喜爱。
  浅绛彩最鼎盛时期出现在民国。早期的浅绛彩文雅、画风古朴,但随着后期大量仿造的出现,再加上后来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出现的大规模生产,浅绛彩也慢慢有所改变,出现鱼龙混杂的状况。
  浅绛彩在陶瓷史上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他们引领了追逐名家的风气。由于诗文并茂,因此开始有作者把名字题在瓷器上,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均不重视作者,一般只有年号、商号,而浅绛彩令民间开始追求某个名家的作品。其风气沿袭至今。
  不过,浅绛彩具有致命的弱点,就是其用彩极薄,容易脱彩。这个弱点令浅绛彩在颜色娇艳的新彩出现后逐渐没落。不过,目前市场上有部分收藏者对浅绛彩情有独钟,追求名家作品,特别是瓷板更受欢迎。
  读者的该件茶盆是早期的浅绛彩瓷器,主要是因为淡水绿及波浪纹均为浅绛彩早期的特色。其画工较为精细,不过由于茶盆是较为平常的器物,加上该件物品有崩角,因此市场价值不太高,估计为数千元之间。
  读者:该件碟(见上图)的直径不到20厘米,但颜色可爱,请问价值多少。
  鉴定:该器物是同治时期的“同治彩”,非常多见,而且多有粗糙之物。该碟虽然普通,当时民间曾大量生产同类型器物,而且只是一套餐具中的一件,尺寸也很小,但是其图案颇为精细,有“洪福齐天”的寓意,而且使用了胭脂彩和名贵的黄釉,保存完好,因此市场价格估计可至1000元左右(见上图)。
  读者:现有家传瓷器一件(见左图),据祖辈说是明朝器皿。该器高52cm,口径20cm,腹径23cm,底17cm,底无字,表面为人物图案清晰生动。现请专家帮助鉴定时期以及价值。
  鉴定:从风格上讲,该件器物与道光年间的瓷器较为相似,并不像读者所说的明朝器皿。其器型、青花发色都非常好,可与道光青花媲美。不过仅从图片判断,对其真假有所怀疑,主要是画工非常生硬。比如背面的竹子毫无飘逸之感;携琴之人衣着皱褶过多,线条不流畅;人物手部僵硬等。特别其毫无使用痕迹,也令人生疑。由于读者没有提供底部,无法结合瓷胎进行分析,因此建议对此实物进行确切鉴定。
浏览次数:1609
复制 】 【 打印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莫将杂色钻石当彩色钻石   上篇文章:专家教你去伪存真辨牙雕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