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读曾秀龙的中国水墨山水画
来源/作者:网络 |
云来风摇舟依依
云山春江写精神
江南人家山中居
胸中丘壑笔底来
吾家山水写江南
云去空山青 云来空山白
过雨溪山千倍明
江流远山听涛声
中国水墨山水画,自唐朝王维、李思训分别开创南北二宗至今,已历千年之久。南北二宗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各有建树,历经五代、两宋、元发展,期间有荆浩、关仝,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米芾,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等历代大家世出,至明则有董其昌集南宗于大成,南宗成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主要传承。清有承袭董其昌的“四王”为代表的复古山水,但亦有渐江、髡残、石涛及八大等“四僧”高逸佳作,以及“扬州八怪”之杰作名世。近现代则有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溥心、吴湖帆、傅抱石、潘天寿……等不少大家,精彩缤纷。
观诸当下画坛所呈现的中国水墨山水画作,无论是作为艺术本体构成的图式、笔墨,还是承载于作品中的审美经验诠释,事实上,众多画者的创作状态都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表现时期,既有所破也有所立,但真正有文化根源性的艺术精神创立,并不多见。然而,绘事一道,无论是南北二宗传承也好,还是自开现代风气的实验水墨也罢,讲究笔墨气韵和文脉书写性的递传,我想,应当始终作为中国水墨山水画艺术本体的主要审美经验的诠释,否则很难说是真正的中国水墨画创作了。
作为海上水墨名家林曦明的弟子,秀龙于中国水墨山水画之道浸淫数十年,却并没有依照师门的山水模式走,而是受老师对艺术上下求索的精神影响,老老实实地溯源而上,努力向中国传统水墨画史上的大家学习,靠近。从秀龙山水画的笔墨与写意手段,分明可以看到黄宾虹所讲究的“五笔”“七墨”和华滋逸趣的影子。 “天地无形心无碍,我心我手写青山,笔墨苍苍润千纸,江南华滋皆画禅。 ”秀龙的这些水墨山水画中,不仅有江南温婉山水的秀润写照,更多的是文人笔墨的婉约情趣,以及对于中国水墨山水画书写本质的一种实践。
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样式的存在,其艺术本体所诠释出的审美经验,在表达具体物象所构成的意义中甚为重要。与西方绘画艺术表现客观物象的描绘本质不同,中国水墨画讲究的是对于天地万象的内心书写实践,尤其在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中,书写性叙事可能是唯一的,只有通过笔和墨与水和纸的交流融会,生命的气息和艺术本体所构成的艺术气韵才能浑然一体,精神的文化根源性也才有可能淋漓尽致表达。秀龙笔下的江南山水,无疑正在走向这个层面。
其实,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画家自我观念投射的一个精神载体。以中国水墨写成的山水是画家心中的山水,与现实的自然山水并无多大关系,但更是一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审美意识层面的山水,无论是逸笔草草,还是墨色叠嶂、树丛染丹,或流泉飞瀑,野舟自横,茅屋亭阁,都是在表现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意义的自觉书写。优秀的水墨山水作品,不仅诠释了作为艺术的审美经验,也更多地将一种经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作出了审思性的诠释。秀龙的作品也是如此。在他的这些创作中,我们不仅可以在视觉上享受到中国山水 “卧游”之美、之趣,也可以体会到对于江南山水背后的文化意味——这些意味透过画家的笔墨气息和书写韵致,慢慢体悟,走入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处。
当然,作为一个守望传统文化又自觉融入时代气息的画家来说,秀龙的水墨山水画在艺术表现的张力方面,我以为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如对于图式构成的多样性探索,以及笔墨枯湿的有机表现,线条于温婉中的劲挺和疏放逸兴的美学趣味追求等,但秀龙的中国水墨山水画在当下所呈现的艺术表现,无疑具有其文本所存在的审美经验诠释的意义。
画家简介
曾秀龙 1952年生于上海。197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曾任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美术编辑,1988年赴日留学,1991年回归沪上。
作品曾入选由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办的 “上海画展”赴美国展出,2001年在日本举办个人作品展,2002年参加上海朵云轩 “墨之痕”五人画展。作品曾在海内外美术刊物及大众媒体发表,以及被日本友人收藏。
   已有_COUNT_条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