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被误解的明代玉器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明 玉鰲魚花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一直以来,很多人对明代玉器的定义就是粗糙,不够精美。误解了“粗大明”的真实意义。粗大明并不是工艺粗糙,粗率,而是指其工艺粗犷、稚拙,相对于后世乾隆工的繁复精巧,更多了些自然流畅之气,又加上明代玉道未开,好料不多,故玉质多有瑕疵,正是这点倒是成为明玉的一大特点。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代、元代的艺术和工艺特点,造型粗犷,多以日常生活为题材,胎体较厚,镂雕用法广泛,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不拘小节。

明 龙纹杯 明代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始终处在内乱频频,内忧外患之中。但是承袭两宋特别是南宋以来商业贸易的飞速发展,明代的商业非常发达,民间也因此变得富裕。明代玉器的发展变化也是与社会的变化相关联的,从总体上看,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精雕细琢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同时,古玩商界为适应收藏、玩赏古玉器的社会风气,还大量制造了古色古香的伪赝古玉器。我们现今还能见到大量这一时期仿制的“古玉”,甚至连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曾经被明代仿古玉欺骗。
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大体可分两种类型:陈设品和实用器皿。比如明代的笔洗,造型厚重、稳定,器壁较厚,装饰手法也比较单纯。因而对明代玉器有“粗大明”的谑称。燕王朱棣登基北京后,继承了金元时期的粗犷风格,和南方苏作的工艺成了鲜明对比,形成的南北不同风格。

明 龙纹带板 从玉器雕琢风格上,可将明代玉器大致分为明前期(洪武至天顺,1368年至1464年)、明中期(成化至嘉靖中期,1465年至1544年)、明晚期(嘉靖中期至崇祯,1545年至1644年)三个时期。早期制玉风格受宋元的影响很大,但不及宋代的精细,又保留了元代的粗犷。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玉器需求量大幅增加,为提高效率,适应商业需求,不论从工具或者工艺上都有了所谓投机取巧的改变,有一部分匠人忽略了欣赏作品直观视觉外其他角度的耗时,细节处理从简,比如细部处理使用了较为宽厚的坨具,很少使用细小的钩坨。在大的轮廓突出,表面或重点部位表现后,其他细节不注重修饰。所以明代玉器上常见钻孔,人物或者动物的肢体和衣纹细节刻画草率,器物次要部位不进行打磨抛光等。这应也是“粗大明”的来历吧。
明代玉器的玉质特征:表层莹润,玉器表面都会闪烁光泽,仿佛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玻璃质、蜡烛光。这也是明代最典型的做法,和明代喜欢简洁、细腻有一定的关系。玉器中出现这种现象完全是抛光技术方法所致。这个时期已经讲究用生皮抛光,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玉器审美观。这同样也是明代玉器辨别的特征。
每个时期都有粗工和精工作品,明代玉器也有着大量的精美器物,所以鉴定时还要依据不同的时代风格加以判断。
来源:文藏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探索和认知东北地区新面世古钱币 上篇文章:手臂上的万种风情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相关文章
- 鉴赏丨土与火的智慧密码
- 半束罗裙半胸前:从文物看唐代女性装束...
- 揭秘黄花梨:黄花梨为什么这么贵
- 铜元有无收藏价值
- 从威尼斯画派贝利尼笔下洞悉最称职的总...
- 收藏的“硬道理”:需要“稳定性”
- 天工开物·匠意心传 | 玉雕艺术的饕...
- 如何收藏连环画
- 赝品里也能淘真金
- 每件蜜蜡都是远古精灵:专家叫你辨别真...
- 国宝《富春山居图》的传奇身世:为何半...
- 邮票上的《富春山居图》
- 竹木牙角雕鉴定的一些要略
- 广东省博物馆专家免费鉴宝
- 2010艺术品网络寻宝现场免费鉴定本...
- 五个不一样鉴定古瓷
- 鉴别玉料要一看二照三摸
- 书画裱件偷换造假法辨识
- 红色藏品价格一片飘红 专家提醒小心甄...
- 人民币的防伪知识要通晓
- 收藏老爷车 真伪需当心
- 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
- 禹之鼎书画作品辨伪
- 古玉器的三忌四畏 首忌接触油腻
- 晚清英国驻华外交代表机关公文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