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铜元天地首页- >> 收藏知识
文章阅读

谨防艺市潜规则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去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热潮,让投资者从中看到商机,纷纷盘算把金融市场中获得的利润投入收藏市场。“估计今年将有更多人从股市中转移到收藏市场中并掀起新的热潮”,业内人士如此预测,也有专家感慨地表示,大部分甫入行或未入行者抱着赚一把、暴富的心态,对这个市场中的潜规则、怪现象一无所知,风险很大。业内专家列举了艺术品市场中的8宗怪现象,提醒藏家谨慎入市。
  “假名家”也有市场
  市场上难得见到大名家精品,部分藏家对假的大名家作品也颇为热衷,拍卖会上许多注明为“款”的作品也能卖得几十万元的高价,而小名家精品却常被忽略。
  市场人士认为,对于部分拍卖行来说,经营目的只是20%的拍卖佣金,拍卖成交率越高获利越大,无须承担拍品真假责任,因此通常对看不懂的拍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知假贩假。
  南画北调
  不同地区的收藏市场存在差距,令许多艺术品的“商贩”在其中赚取差价,书画市场上也因此出现“南画北调”的现象。这本是正常的市场结果,而部分商家利用了南北地区对彼此画家、作品认识的不足,把伪造的岭南名家书画“调”到北京、杭州等地拍卖,把假的北方名家作品“调”到广州拍卖,即使价格偏低,但成交率不低。
  压低拍卖估价
  部分拍卖行为了保证拍品的成交率,在拍卖前故意压低估价,如某位名家的作品按市场价格定价约为50万元,估价只为15万元至20万元。这种价格吸引了众多买家追捧,但拍卖结果往往很难达到真正的市场价格,在古画拍卖上更常出现这样的情况。
  拍卖行疯狂推货
  目前,每个地区都有不少大小的拍卖行,个别收藏大省有超过100家的艺术品拍卖行,这些拍卖行定期不定期进行大大小小的艺术品拍卖,如大的拍卖行一年除了2场大拍外,还有数场小拍,且拍品数量也是日益增长。许多拍卖行为了求量而忽略“质”,令货源难有保证。
  “海外回流”成风
  许多拍卖行在拍卖会中重点宣传海外回流拍品,商家们在兜售藏品时,也标榜某些古董书画曾“外流镀金”,这样的宣传除了令买家对其为真品深信不疑外,还令这些“回流货”升价百倍。专家提醒新手们,很多当年被海外人士带出去的赝品,目前开价也不低,希望新手们不要被回流的噱头吸引而投入资金。
  买假要自负
  与许多商品不同,收藏品的真假存在较大的争议,而且真假基本靠买家自负。因为收藏行业考的就是买家眼光,看重的是“淘宝”的乐趣;众多的利益关系让许多行内人士不轻易挑明他们的藏品是赝品;买家一买假就心虚,为自己的学艺不精而遮遮掩掩,最后甚至在收藏圈中销声匿迹。
  拍卖“肥搭瘦”
  艺术品拍卖也开始流行起“捆绑式拍卖”,一个标的包括十数件甚至数十件藏品,而其中可能只有一两件是精品,其他都是搭卖货。一位藏家就曾在拍卖会上看中一件市场价数万元的扇面,代价却是必须得花上20万元买下其他18件扇面。
  出版物也造假
  过去的拍卖图录和画册是收藏市场中最有力的佐证,特别是较为知名的拍卖行和出版社的出版物在行内都有较大的权威性。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各种明目张胆或鱼目混珠的手段也出现在权威的出版物上。
  如部分买家把赝品送到知名拍卖行进行拍卖,之后可用拍卖图录证明拍品的真实性。一些出版物也被利用而沦为欺骗工具。目前较可靠的是画家生前出版的画册和上世纪80年代前的画册,但有的造假者甚至在原出版物中撤掉1、2页,换上假画再重新出版。
  《市场报》 (2008-02-29 第19版)
浏览次数:1611
复制 】 【 打印
查看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