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阅读
古玩市场防陷阱
来源/作者:网络 | 阅读权限:0 | 会员币:0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
收藏是当今理财的一大途径。但市场有陷阱,业内人士提醒,收藏要有三戒:一戒冲动,二戒侥幸,三戒轻信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瓷器、玉器、铜器、书画到家具、邮票、钱币、钟表、照相机、老照片,纷纷进入了收藏者的视野。藏品的价格也一路上扬。一本上品“小人书”从几十年前的几角钱炒到过万元。一件元青花瓷器,动辄以数百万或上千万元成交。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亚洲艺术品中的天字第一价,也刷新了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收藏界也不断传说着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些神话吸引着更多的爱好者加入收藏大军。可是在一夜暴富的收藏神话背后,文物市场也不乏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踏空。
造假手段 翻陈出新
瓷器造假是最常见的。主要手段,一是新瓷老锔。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老的,就推断瓷器的年代也是老的,上了仿制者的当。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故宫博物院陶瓷组杨静荣副研究员说:“当时专家看到锔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探访,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
二是新瓷老底。造假者先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旧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再根据圈足大小配制一个新器身。底足与器身经过精细打磨严丝合缝,然后使用高强度的粘合剂将底足与器身牢牢粘接在一起,在结合部打上腻子,腻子完全干透之后,用喷枪喷釉。早在2000年,北京某拍卖公司以275万元拍出的“元代”蓝釉白龙梅瓶,就是典型的老底接新瓷。
三是老胎新画。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绘画,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瓷器收藏以人物绘画为最好,人物中又以婴戏图最为昂贵。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玉器造假最为猖獗,且造假人结伙成帮,形成了一条龙式的造假过程。有专门在陕西负责购材料的,有专门在浙江负责加工的。若新玉仿旧,雕好纹饰后再到安徽蚌埠去做“皮”,即根据雕好的花纹做旧,能做各种沁色。
玉器可分为熟坑玉和生坑玉两种。历经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由许多代人把玩过的玉叫做熟坑玉,价值也较高,是收藏的上品。于是,有人便千方百计把刚刚琢制的玉器“做”得很旧。例如用水把玉器的棱角冲圆滑,用化学物质画到玉器的纹路上使它显得古色古香。由于不少玉器会在传世过程中出现像血纹一样的纹理,叫做玉沁,有些人便把玉器缝进羊肚子或者缝进狗的后腿肌肉中,过几年再取出,血纹进入玉中,这种玉叫做羊玉或狗玉。造假玉的最后环节是销售,这些人在广州、北京、上海、郑州等国内各大古玩市场都有专柜。你需要什么年代,什么样的古玉,他们都能满足,可在全国调货,做到了“以销定产”。
青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青铜器作假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做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二是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而且雕刻细致入微。三是新胎贴老皮法。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花纹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四是残器凑整器法。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起来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2007年12月,传得沸沸扬扬的北京皇朝•诚铭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4件被宣传为“国宝级文物”的拍卖品,突然被北京市文物局紧急叫停,因为其中3件是赝品,第4件青铜器四羊方壶是拼接而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壶身是赝品。这4件拍品,据说由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从两位台湾收藏家手中征得,是抗日战争后从大陆流转到台湾的。皇朝公司对4件拍品进行了广泛宣传,称4件拍品为回流“国宝”,估价高达70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却被鉴定为假货。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其二是利用原书、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将不出名的作者的落款、印章剜去,补上伪造的名人落款和印章,冒充名家作品鱼目混珠,牟取暴利。一名广东古董商人透露,目前书画造假者还“开发”出大量耸人听闻的技术,如将字画挂在墙上,墙底放置一口装满王老吉凉茶的大锅,燃火熏煮,用凉茶蒸发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
造假故事形形色色
文物市场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诱人掉入陷阱的迷魂药。有的人手上拿着假货,嘴上讲着故事,什么祖上传下来的呀、基建出土的呀、国外回流的呀、高官家里的呀;有的人更加神秘,说是从墓里挖出来的、博物馆“搞”出来的,花言巧语,娓娓道来,勾起你购买的冲动。如果头脑发热,肯定要大意失荆州。许多人喜欢被名人或资深藏家收藏过的文物艺术品,认为流传有序,较为可信。为投其所好,拍卖会上就出现了许多名家或老藏家收藏的系列或者专场拍卖。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出自可靠的资深藏家,但是,也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有的完全是为了拍卖而临时胡编的。因此,有些拍卖会也就成了故事会。
还有一种“笼子”,必须特别引起注意。由于许多收藏爱好者认为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瓷器应该是真品,造假者抓住这个心理,故意把瓷器打坏,这被行内戏称为“自残”。如玉壶春瓶,本来应该有一个比较长的瓶颈,但造假者却把瓶颈截断,并将截口磨平,造成残品经过修饰处理的效果;元青花大罐,本来是完整的新仿品,但造假者却上演一场“苦肉计”,把口沿打掉一小块,俨然为陈年老货,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杀伤力”。这种赝品的成本不及数百元,卖价却开到1万元左右,但买家会思想麻痹,心中暗喜自己找到了“捡漏”的机会。
文物市场还有两个陷阱,就是“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上山下乡”是将假品送到乡下农村,存放在农民家里,然后找城里买家去老乡家买所谓的“老东西”,从中牟取暴利。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的想法。虚假出土是造假者把假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对“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的收藏陷阱,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说,2004年,他去山东鉴赏一位企业家的古玉收藏。企业家告诉他,这批玉器是他花100多万元,经朋友介绍从农村收来的,有些甚至是刚刚挖出来的。但经过鉴定,这批带着泥土并散发着泥香的“古玉”全部是仿制品。
宋先生酷爱收藏,2003年初,他去北京琉璃厂想买些古董,恰巧遇见了某古玩店的李老板。攀谈中李老板说,在北京买东西太贵,不如和他到乡下去买。河北清西陵附近,居民多为当年镇守皇陵的八旗后代,他们手中有很多祖传古董,抽时间我带你去。第一次,东家老杨搬出一个青花大缸和一个青花瓷罐。老杨自称祖上为清代官员,东西系祖传之物。李老板对宋先生说:“小宋,大缸是道光年间的,罐是明代的,是开门的老东西,你运气真好,我来了这么多次了都没遇见这么好的东西,你应该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15000元成交。在李老板的“忽悠”下,宋先生觉得自己捡了个“大漏”。短短几个月里,在李老板的陪同下,宋先生几下农村,以十多万元买回了数件瓷器。但请专家一鉴定,结果是一堆的赝品,总价不足千元。
2007年,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鉴定各类“宝物”8000余件,其中竟有80%以上是赝品或仿品,有的人重金购入珍藏多年,不过是价值百元的普通工艺品。陷阱之多,由此也可见一斑。小陷阱让人花钱买个教训,大陷阱则会让人倾家荡产。青岛的赵老先生酷爱收藏,儿子在美国做IT,每月寄给老人1万美金的养老金,赵老于是隔三差五就到收藏市场淘些藏品。几年下来,老人花了三四百万元人民币。去年10月,老先生从北京聘请了两位文物鉴定专家为自己的藏品“掌眼”,专家先是看了楼下的满屋瓷器,除几件民国时期的物件是真品外,其余均为假货;再看楼上的满堂字画,也是清一色的赝品……
文物收藏,关键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侥幸心理,也不可感情用事,要保持清醒头脑。要认真学习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现存文物的基本状况,多看真品,多看文物商店和博物馆的标准器物,仔细揣摩时代风格,并谙熟于心。业内人士提醒,收藏一定要有三戒:一戒冲动,二戒侥幸,三戒轻信。(作者单位: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
收藏是当今理财的一大途径。但市场有陷阱,业内人士提醒,收藏要有三戒:一戒冲动,二戒侥幸,三戒轻信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如今瓷器、玉器、铜器、书画到家具、邮票、钱币、钟表、照相机、老照片,纷纷进入了收藏者的视野。藏品的价格也一路上扬。一本上品“小人书”从几十年前的几角钱炒到过万元。一件元青花瓷器,动辄以数百万或上千万元成交。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亚洲艺术品中的天字第一价,也刷新了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收藏界也不断传说着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些神话吸引着更多的爱好者加入收藏大军。可是在一夜暴富的收藏神话背后,文物市场也不乏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踏空。
造假手段 翻陈出新
瓷器造假是最常见的。主要手段,一是新瓷老锔。把新制的瓷器打碎,用古代的锔子将碎片连接在一起。一般收藏者看到锔子是老的,就推断瓷器的年代也是老的,上了仿制者的当。文物收藏界第一次发现这种手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件青花瓷瓶被认定为元代器具,在国外拍出300万元人民币。故宫博物院陶瓷组杨静荣副研究员说:“当时专家看到锔钉是元代的,便认为这个瓶子的朝代没有问题,后来,经过探访,才发现仿制者的这种手法。”
二是新瓷老底。造假者先从破损或者不具备很高经济价值的旧瓷器上将旧底切割下来,再根据圈足大小配制一个新器身。底足与器身经过精细打磨严丝合缝,然后使用高强度的粘合剂将底足与器身牢牢粘接在一起,在结合部打上腻子,腻子完全干透之后,用喷枪喷釉。早在2000年,北京某拍卖公司以275万元拍出的“元代”蓝釉白龙梅瓶,就是典型的老底接新瓷。
三是老胎新画。一些古瓷器表面釉层脱落,将它表层釉刮去后,在老胎上重新绘画,很多经验老到的收藏家都会被蒙住。瓷器收藏以人物绘画为最好,人物中又以婴戏图最为昂贵。如果在旧胎上绘出这样的图案,一个旧瓶子身价立即翻了成百上千倍。
玉器造假最为猖獗,且造假人结伙成帮,形成了一条龙式的造假过程。有专门在陕西负责购材料的,有专门在浙江负责加工的。若新玉仿旧,雕好纹饰后再到安徽蚌埠去做“皮”,即根据雕好的花纹做旧,能做各种沁色。
玉器可分为熟坑玉和生坑玉两种。历经几百年乃至数千年,由许多代人把玩过的玉叫做熟坑玉,价值也较高,是收藏的上品。于是,有人便千方百计把刚刚琢制的玉器“做”得很旧。例如用水把玉器的棱角冲圆滑,用化学物质画到玉器的纹路上使它显得古色古香。由于不少玉器会在传世过程中出现像血纹一样的纹理,叫做玉沁,有些人便把玉器缝进羊肚子或者缝进狗的后腿肌肉中,过几年再取出,血纹进入玉中,这种玉叫做羊玉或狗玉。造假玉的最后环节是销售,这些人在广州、北京、上海、郑州等国内各大古玩市场都有专柜。你需要什么年代,什么样的古玉,他们都能满足,可在全国调货,做到了“以销定产”。
青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青铜器作假主要有四种方法。一是镶嵌法。将新做的青铜器用酸做旧,再用从老器物上刮下的老锈镶嵌在铜器上。二是后刻花法。一件老的器物,上面没有纹饰,后来刻上了花,而且雕刻细致入微。三是新胎贴老皮法。做成一个新器物,用老皮刻出和老青铜器一样的花纹贴到新器上去,做的大部分是高浮雕作品。四是残器凑整器法。在市场上,器型古怪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有可能就是一些残器拼凑起来的。比如,用下半部分做成一个鬲;把盆子改成爵等。2007年12月,传得沸沸扬扬的北京皇朝•诚铭国际拍卖公司推出的4件被宣传为“国宝级文物”的拍卖品,突然被北京市文物局紧急叫停,因为其中3件是赝品,第4件青铜器四羊方壶是拼接而成的,其底座真假待定,壶身是赝品。这4件拍品,据说由台湾中华文物学会从两位台湾收藏家手中征得,是抗日战争后从大陆流转到台湾的。皇朝公司对4件拍品进行了广泛宣传,称4件拍品为回流“国宝”,估价高达700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却被鉴定为假货。
书画作伪的方法基本可归结两大类:其一是完全作假,即运用勾、填、临、摹等手段,多依名家原本,按其笔法、构图特点进行“创作”。此类方法因经常露出作伪者的笔意风格,破绽较为明显。其二是利用原书、画本身作假,多采取挖、刮、改、添款印,或以拆配、割裂等手段将原作改头换面,将不出名的作者的落款、印章剜去,补上伪造的名人落款和印章,冒充名家作品鱼目混珠,牟取暴利。一名广东古董商人透露,目前书画造假者还“开发”出大量耸人听闻的技术,如将字画挂在墙上,墙底放置一口装满王老吉凉茶的大锅,燃火熏煮,用凉茶蒸发的气体将字画熏黄,令宣纸和颜料松脆变质,加速陈化。
造假故事形形色色
文物市场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故事,不少故事是诱人掉入陷阱的迷魂药。有的人手上拿着假货,嘴上讲着故事,什么祖上传下来的呀、基建出土的呀、国外回流的呀、高官家里的呀;有的人更加神秘,说是从墓里挖出来的、博物馆“搞”出来的,花言巧语,娓娓道来,勾起你购买的冲动。如果头脑发热,肯定要大意失荆州。许多人喜欢被名人或资深藏家收藏过的文物艺术品,认为流传有序,较为可信。为投其所好,拍卖会上就出现了许多名家或老藏家收藏的系列或者专场拍卖。其中,确实有不少是出自可靠的资深藏家,但是,也掺杂了不少假冒伪劣,有的完全是为了拍卖而临时胡编的。因此,有些拍卖会也就成了故事会。
还有一种“笼子”,必须特别引起注意。由于许多收藏爱好者认为不完整的、有缺陷的瓷器应该是真品,造假者抓住这个心理,故意把瓷器打坏,这被行内戏称为“自残”。如玉壶春瓶,本来应该有一个比较长的瓶颈,但造假者却把瓶颈截断,并将截口磨平,造成残品经过修饰处理的效果;元青花大罐,本来是完整的新仿品,但造假者却上演一场“苦肉计”,把口沿打掉一小块,俨然为陈年老货,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杀伤力”。这种赝品的成本不及数百元,卖价却开到1万元左右,但买家会思想麻痹,心中暗喜自己找到了“捡漏”的机会。
文物市场还有两个陷阱,就是“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上山下乡”是将假品送到乡下农村,存放在农民家里,然后找城里买家去老乡家买所谓的“老东西”,从中牟取暴利。这迎合了很多收藏者认为农民手里的东西都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真品的想法。虚假出土是造假者把假品放入墓地里,再当着买家的面把东西挖出来。对“上山下乡”和虚假出土的收藏陷阱,中国古玉器研究会会长侯彦成说,2004年,他去山东鉴赏一位企业家的古玉收藏。企业家告诉他,这批玉器是他花100多万元,经朋友介绍从农村收来的,有些甚至是刚刚挖出来的。但经过鉴定,这批带着泥土并散发着泥香的“古玉”全部是仿制品。
宋先生酷爱收藏,2003年初,他去北京琉璃厂想买些古董,恰巧遇见了某古玩店的李老板。攀谈中李老板说,在北京买东西太贵,不如和他到乡下去买。河北清西陵附近,居民多为当年镇守皇陵的八旗后代,他们手中有很多祖传古董,抽时间我带你去。第一次,东家老杨搬出一个青花大缸和一个青花瓷罐。老杨自称祖上为清代官员,东西系祖传之物。李老板对宋先生说:“小宋,大缸是道光年间的,罐是明代的,是开门的老东西,你运气真好,我来了这么多次了都没遇见这么好的东西,你应该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15000元成交。在李老板的“忽悠”下,宋先生觉得自己捡了个“大漏”。短短几个月里,在李老板的陪同下,宋先生几下农村,以十多万元买回了数件瓷器。但请专家一鉴定,结果是一堆的赝品,总价不足千元。
2007年,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鉴定各类“宝物”8000余件,其中竟有80%以上是赝品或仿品,有的人重金购入珍藏多年,不过是价值百元的普通工艺品。陷阱之多,由此也可见一斑。小陷阱让人花钱买个教训,大陷阱则会让人倾家荡产。青岛的赵老先生酷爱收藏,儿子在美国做IT,每月寄给老人1万美金的养老金,赵老于是隔三差五就到收藏市场淘些藏品。几年下来,老人花了三四百万元人民币。去年10月,老先生从北京聘请了两位文物鉴定专家为自己的藏品“掌眼”,专家先是看了楼下的满屋瓷器,除几件民国时期的物件是真品外,其余均为假货;再看楼上的满堂字画,也是清一色的赝品……
文物收藏,关键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能有侥幸心理,也不可感情用事,要保持清醒头脑。要认真学习文物鉴定的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现存文物的基本状况,多看真品,多看文物商店和博物馆的标准器物,仔细揣摩时代风格,并谙熟于心。业内人士提醒,收藏一定要有三戒:一戒冲动,二戒侥幸,三戒轻信。(作者单位:湖南省文物交流鉴定中心)
>>相关资讯:
下篇文章:广西发现一批罕见文物 亟待科学鉴定 上篇文章:泥形款功玩紫网友评论 (0)
网友评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立场相关文章
- 专家提醒:投资收藏金银纪念币要防止受...
- 于不着意处见长
- 鸟笼流派中的“京笼”
- 万元翡翠钱:买回石榴石
- 清宣统青花矾红彩描金云蝠纹荸荠瓶60...
- 万珺说翡翠:你知道翡翠的行情吗(图)
- 唐卡收藏市场真假难辨 香火痕迹也伪造
- 如何轻轻松松购买艺术品
- 伦敦市鉴定委员会拒对巴斯奎特作品认证
- 诚轩22春拍瓷器工艺品丨满地锦绣 盛...
- 近代铜元的真伪鉴别
- 古旧家具收藏门槛低市场潜力大
- 2017秋拍创新高,顶级藏家支招抓住...
- 张献忠“大西国”秘宝浮出水面
- 大“佞臣”蔡京的书法艺术 皇帝与奸臣...
- 古铜镜的历史与真伪辨别
- 纪念币市场火热 收藏需牢记五忌
- 高端钱币收藏勿缺实战
- 张伯驹一生收藏价值上亿 最后都捐给了...
- 老相机收藏四大原则
- 从清代外销画看佛山船只文化
- 如何选择老玛瑙
- 北京奥运会10公斤纪念金币鉴赏
- 万珺说翡翠:翡翠的颜色有哪些(图)
- 古人如何理解和运用“光影”